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彩霞 《理论界》2012,(1):150-152
大众媒介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所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众媒介大有可为。为了能使大众媒介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抓住民众心理、增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受众与媒体公信力下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公信力下降已成为世界各国媒体面临的一大问题.媒体公信力的下降不仅是媒体自身的责任问题,而且受传播的社会环境、受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中国媒体的公信力与政府公信力、媒体功能调适、文化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受众的社会生活状态、意见领袖的作用、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与媒介功能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等非媒体因素密切相关.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要辩证地看待和客观分析.只有充分重视和加强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非媒体因素研究,才能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媒体公信力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媒介事件通常被理解为人为制造的"伪事件",或者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这种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媒介事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媒介事件社会功能的发现和利用.因此,应重新对媒介事件加以定义,并且做出积极的评价.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它区别于日常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具有非常规性、直播性和提前策划性等特征,它具有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化解矛盾、延缓冲突、整合社会的作用.从新的视角认识和评价媒介事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媒介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媒介系统观,这一理论对于分析和构建我国农业电视新闻传播生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当前我国农业电视新闻存在着媒介种群弱小、生态位狭窄、农民主体地位弱化等不足,这些不足是受国家制度缺失和媒介市场化的影响.当前,在国家层面和媒介内部有必要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制度建设,构建良性、平衡的农业电视新闻传播生态,推动“三农”发展.在国家层面,重点在于更新新闻传播管理理念、完善制度规制,为农业电视新闻媒介提供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在媒介内部,则应重点拓宽农业电视生态位、提高农业电视新闻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5.
媒介事件通常被理解为人为制造的“伪事件”,或者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这种认识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媒介事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媒介事件社会功能的发现和利用。因此,应重新对媒介事件加以定义,并且做出积极的评价。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它区别于日常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新闻,具有非常规性、直播性和提前策划性等特征,它具有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所不具备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化解矛盾、延缓冲突、整合社会的作用。从新的视角认识和评价媒介事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媒介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也即主体的拓展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契机的同时,也使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它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手段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多极主体都有明显冲击。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在于从加强合作办学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现代传媒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及其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责任感、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大众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心和支持等方面入手提高媒介素养,从而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福建沿海地区四个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评价,反映他们的媒介接触动机、频率、偏好、内容等,并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大众传媒、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更好地通过大众媒介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信息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话语作为经过现代媒介进行传播和言说的表达方式,有其特定的"客观性"、"个人主观性".而在话语的深层结构、形式以及叙述模式中,它又烙上了代表民族思维、历史文化、心理接受与背弃等方面先天的"规则",即原型.原型沉淀在大众媒介话语的表述中,并在隐的方式上影响着话语的形式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当前利用网络平台从事传播活动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新时代人才培养角度看,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职场竞争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急需改革。在全民媒介实践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需要认清深度媒介化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新闻业蜕变与新闻传播职业分化重组带来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困境,超越一般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知识整合力,在深度和高度上再定位、再调整。强有力的整合力,可以促进学科之间、学界与业界的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介对于受众来说,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同样应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媒介参与能力.本文以西藏和陕西两地五所高校开展的实证调查为例,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和媒介解读方面通过比较研究,测量和评估藏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分析论证媒介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地区的藏族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阅读市场的繁荣,印刷纸质媒介的出版发行量和读者阅读率也不断增加,说明了纸质媒介不但不可能消亡,而且会使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三类不同的大众媒介处于交融状态,从而进入了纸质与电子屏并行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媒介本质论将艺术形式与艺术媒介本质地连接在一起,认为创作、欣赏与评价等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媒介的特性来进行;经典电影研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以上命题。以卡诺尔为代表的后来者,主张在电影研究中“忘掉媒介”,认为媒介只是工具,它不能限制艺术。但也有研究者并未放弃对艺术媒介的理论维护,例如高特,他将媒介的理论价值用三个媒介特殊论命题系统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在认识、解释、评价和创造艺术品时,应立足于其特殊的媒介特性。而如果站在更为宽广的大众媒介的理论视野来理解电影与媒介,认识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代表的地位,则能够合理地融汇卡诺尔与高特之间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分析了现代媒介的实质,并对大众媒介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鲍德里亚指证了大众媒介通过编码规则和传播技术而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从而使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由媒介支配的社会.通过对作为媒介的广告和民意测验的具体分析,鲍德里亚进一步强调了大众媒介的自我指涉性质,以及由此而来的强制性体制.鲍德里亚大众媒介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对媒介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对其实质和社会后果做出了具有哲学高度上的把握;而这一批判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把符号逻辑与生产逻辑割裂开来,因而在使符号体系独立化和神秘化的同时,弱化了从社会现实本身来对媒介社会作出批判的阐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以实事求是精神为精髓,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是实践判断与社会真实一致、社会发展与人民意愿一致、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一致、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一种大真实、大趋势、大道理和规律真实,而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体现的则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诉求.坚持新闻真实,必须从理念层面、文本层面和效果层面的递进关系中去追求观念真实、微观真实、宏观真实、抽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按新闻规律办事,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公信力强、文明和谐、与时俱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5.
贪腐新闻是指揭露和发布有关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渎职等行为的新闻信息,同时作为一种社会议题的贪腐新闻具有其特殊的媒介框架方式。将贪腐新闻的媒介框架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需要考察两个问题:贪腐新闻的媒介框架是什么以及影响贪腐新闻媒介框架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六家都市报贪腐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总结出我国贪腐新闻报道的媒介框架方式;且借助媒介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贪腐新闻媒介框架的因素,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媒介制度以及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了贪腐新闻的媒介框架方式。  相似文献   

16.
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介形象的多重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入大众的视野,传媒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中,新闻传媒应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何把握自身的媒介话语权,面对突发事件如何进行危机传播,是新闻媒介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介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容易在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教育学生理性地认识媒体并有效地利用媒体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应当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9.
媒介社会与意识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性是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随着文化的传媒化逐渐增强,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众媒介的介入不仅放大了意识形态的某些固有特征,而且带来了许多新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意识形态的媒介化、意识形态的扩大和深化、意识形态的含混性和矛盾性以及意识形态内容的扩展等.  相似文献   

20.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