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布鲁贝克从高等教育实践出发,将高等教育哲学分为认识论和政治论,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两个对立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即认识论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高校治理的模式可分为合议制模式、官僚制模式、政治模式和无政府模式。实际上,没有哪一所高校只采用单一的、纯粹的决策模式。各种决策机制共存于高校的实践治理中。  相似文献   

2.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应成为执政党决策思维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视角。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以顺民意为决策思维的价值考量;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以谋民利为决策思维的价值目标;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得民心为决策思维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单纯将价值观视作主客体之间的满足与需要是片面的、孤立的,是有失偏颇的,同时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只重主体价值轻客体生态价值的倾向。因而,应切实把握好价值与主客体间的关系,准确协调主体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环境哲学视域,分析生态价值应有的地位,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意义,并结合生态危机,探究生态危机下的生态价值与人类价值取向问题,促进主客体间的协调互益,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型生态环境之路。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着4种基本的文明形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这4种文明形态中,生态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要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法治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应当以社会正义为基本目标,建设生态法治。  相似文献   

6.
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主体的行为选择方式的差异。传统文化,尤其是工业文化的“崇尚高消费,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的弊端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到来日益显现。生态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其“崇尚节俭,追求创造”的价值取向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念,生态式学前课程的开发应寻求和谐发展、回归自然、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然而,在学前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课程目标偏颇、课程内容超前、课程实施不当、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应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回归幼儿的自然生活,重视课程的环境创设,还与幼儿的游戏权利,动态进行课程的评价,最终实现生态式学前课程与师幼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其理念定位是有经有权,有破有立,利人利物;其价值取向是志在和谐,事在小康,路在持续。生态文明的路径依赖包括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态室内设计的提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一种价值的选择。文章从生态室内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出发,探讨了生态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认为生态价值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平衡的有机统一,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室内设计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实现生态室内设计价值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德育生态:学校德育价值的新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1.
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主体的行为选择方式的差异。传统文化,尤其是工业文化的“崇尚高消费,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的弊端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到来日益显现。生态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其“崇尚节俭,追求创造”的价值取向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在批判反思近现代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文章以自组织演化理论为核心论述了生态文化世界观的具体内涵;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的合理因素,将整体性价值取向与主体性价值取向有机结合了起来,生态文化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三方面都有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利益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各不相同 ,使用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也各不相同 ,这就给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提出了既理性又现实的课题。理论上的会计信息 ,其价值的形成必须把所有使用者共同认定的取向作为理论依据 ;现实中的会计信息 ,其价值的实现必须有效地遏制“信息源”、“信息人”和“信息形式”被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民主行政发展步伐的加快,以人为本已成为我国政府决策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政府决策价值取向包含公共性、服务性、公平性、公开性、责任性等要素。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事件源于现实社会的利益矛盾,因网民有目的参与而内隐了潜在价值目标,体现出特定的价值取向。由于参与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以及时间、情境变化乃至事件本身的演变,网民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也会发生转变,从要求经济利益平等到追求实质公平。正视这种转向并分析其动因,将会为公共政策机构及决策者带来若干决策启示:一是积极回应主体的物质利益诉求,保障分配公平;二是着力构建社会公正价值体系,维护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集体主义原则的贯彻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但不能由此认为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只能是个人主义。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但这一取向的实现则必须有新的具体途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道德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倾向和褒贬态度,引导和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与选择.对全国高校206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整体良好,但部分大学生存在公私观偏差、网络道德行为低于现实情境等问题.同时,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显著相关,呈现出“集体主义—政治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路径.可以通过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优化政治价值取向,积极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的出现,反映出我国现代教育的新走向。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强调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和终极关怀,强调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在教育体制中重塑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校园文化中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生命教育的体验,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