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末元初,江西成为两大遗民词人群体聚居地之一。本文勾勒了南宋江西遗民词人群体的基本状况,从江西区域经济、文化角度以及遗民群体心理视角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江西遗民词人的特质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齐鲁学刊》2019,(1)
正史系统记载的李全故事,因自身富含的丰富民间化叙述因子,复经稗史文字的加工润饰,进一步强化了其民间叙述性的一面,愈来愈符合故事类型化叙述的需要。正史系统和稗史系统文字中有关其出身背景、征战攻伐、婚姻形式以及死亡余事的记载各有详略侧重,藉此可一窥政治书写与历史演义间的微妙差异及成因。《宋史》李全传内较多采纳稗史文字,故而除去正史系统中体现出的更多道德批判色彩之外,两类书写实际上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而这又进一步为李全故事叙述的日益民间化提供了契机。李全故事的传播,除去文本生成层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之外,其地域传播路线方面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李全故事最初是由其妻子、后嗣及军队余部所传承,至其子李璮兵败后,其故事传播媒介则又转至其他汉人世侯家族手中。在这里,士人文本、家族记忆、军队成员都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而这一记忆传承正是与文本相伴相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若明乎此,则对厘清故事类文本中私人记忆与公共叙述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南宋建立后,“中兴”问题便是朝廷及士人争论不已的焦点问题.南宋“中兴”始于何时,迄今未能统一,有持“高宗中兴”论者,有认为“孝宗中兴”论者,亦有称“高孝光宁四朝中兴”论者.通过分析高宗和孝宗两朝的社会状况可知,高宗一朝长期面临“外患内忧”的尴尬处境,孝宗即位后“内修外攘”之策造就了“乾淳盛世”,南宋方渐现“中兴”局面. 相似文献
4.
对两宋词体派的界定,一般认为是始于明人张铤,后人多主此说。应该说论宋词之体派,始于南宋。南宋时期奢谈诗歌体派,而论词之体派,就是濡染这种风气的结果。自北宋以来,于《花间词》外溢出的词风不只其一,而析宗别派,叉是南宋文坛的风气,尤其是对诗派的论争,作为“诗之馀”、“诗之流”的小词,也就被包容其中了。南宋论词之体派,主要涉及有白石衣钵和传承东坡两家,而点击苏轼的频率较高,情形也要复杂得多。苏词的反传统性为南宋词坛所青睐,除此之外,词为亡国之音的诗教观、词的雅化运动、道学家的参与等,更是左右南宋词学体派观趋向于反传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对中国大革命指导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统一战线、农民土地革命指导、武装斗争、对国民党领导人分析的定型化等方面。其失误的原因是 :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有民族利己主义色彩 ,联共 (布 )党内的激烈斗争和共产国际在组织原则和指导方式上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渔父意象中隐含的庄子、屈子形象与南宋贬谪词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贬谪的原因上具有相似性;其次是南宋贬谪词人大多有"避世"的客观条件,即有较为丰足的物质基础;再者是因为南宋特殊的时代环境形成了文人"进则尽节,退则乐天"的思想,在文学上又有北宋苏东坡以及南宋赵构作榜样. 相似文献
7.
南宋前期作为继北宋中期之后又一史学发展的兴盛时期,该时期史书数量与种类众多,史书体裁体例创新成就突出,史学思想丰富多元,史学传布广度以及社会影响力日益明显。同时,该时期不仅疑经思潮对史学影响作用明显,而且不同学术派别的学者往往能积极投身于史学领域,有力推动着史学发展。此外受历史使命或者现实政治议题促使,一些时人撰有颇具鲜明时代特色的军事类和地方志类史著,史学服务于现实功用明显。总之,正因处于史风、学风和政风交融发展的兴盛时期,由此便造就了南宋前期史学发展的兴盛局面,并且该局面对南宋后期以及元代史学均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处置的标记词多用介词“把”、“将”,也可用“拿”;在客家方言中,表处置的标记在各地方言中表现不同.通过考察闽粤赣三省客家方言的处置标记——“将、将把、拿、得、帮、同、和、捉”及其处置句,可以揭示其内部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差异、特征与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南宋“说话”的普遍性、团体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并认为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一是南宋社会经济的畸形繁荣,二是封建阶级的爱好和倡导 相似文献
10.
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上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道本文末的理念,但与绝大多数北宋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排斥文的存在不同,南宋理学家又主张文道一体、文以讲道。而且,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的理论层面与文学活动的实践层面上存在着复杂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吻合,也有背离甚至是分离。南宋理学家的文学活动往往能够冲破文道观的束缚,显示出文学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12.
理学在南宋宁宗朝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116-126
理学的兴起 ,直接关系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权力再分配 ,拥护者将其推崇为圣贤之学 ,反对者称其矫揉造作 ,沽名钓誉 ,纯属“伪学” ,士林中主理学与反理学两种势力在宁宗时的争斗已臻于白热化的程度 ,韩胄利用取得的政治权力为消弥理学在朝野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 ,积极支持自己的亲信及对理学不满的臣僚对理学家大加政治报复 ,酿成两宋历史上第二次政治文化大清剿。其原因不外二端 ,一是理学的那种绝对不宽容性 ,容易遭受对手的打压 ,二是最高统治者对统治思想的抉择是相当慎重的 ,他们对思想领域中的新东西 ,往往有一种不信任感和恐惧感。因此在发生以争权夺利为实质的人事纠纷时 ,就自然出现统治者和在野思想家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南宋在与北方强敌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形成了江淮、荆寰和川陕三大战区。其中江淮战区防御长江中下游,直接拱卫都城临安,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庐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南宋与金、蒙元对峙时期江淮战区的重要据点,是南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完善淮西地区的防守体系,进而巩固南宋政权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宋乡村的非政府势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宋的乡村社会中存在各种非政府势力,从其表现和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来看,乡间事务繁多,政府力量相对薄弱,乡居富贵之家的势力有时几乎超过了官府;传统的宗法社会强调宗族、村落等组织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而处于政府与非政府之间的半官方势力调节能力有所削弱;当时民间社会的世俗化、功利化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冲突导致官员施政的尴尬,都成为了非政府势力介入乡村事务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讲武礼"是中国古代军礼的重要一种,起源于先秦,最初是君王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一项皇家礼仪.进入中古时期,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又与当时风行的"神圣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南宋时期,由于在皇室权力继承上的某些因素,"讲武礼"又发挥着炫耀皇帝权威、昭示皇权至高无上的政治功用,逐步增加仪典内涵.当然,随着困扰皇权政治因素的消失,这项礼仪也就失去生存土壤,仅剩的积极军事意义也在国家孱弱的武力现状下消磨殆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7.
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宋时期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着重就此期江南市镇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人口规模与结构、社区布局与管理、社会生活与风气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许多江南市镇不仅工商业十分发达 ,而且在社会形态上也日益呈现出城市化的特点。这在古代江南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史上 ,无疑有着相当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宋杭州西湖梅花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的杭州西湖是中国咏梅史上最重要的时空地域.南宋西湖梅花有着独特意蕴、特殊审美.南宋西湖梅花,是堪破帝都风月繁华的"美人",蕴蓄着中国咏梅史上最好的审美形态,同时作为审美与意蕴最佳的正反两面观照,完成了林逋对人世静谧永恒关怀的"高士"范型,成就了林逋及梅花在中国咏梅史上的最高文化品象. 相似文献
19.
试述南宋杭州休闲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的休闲文化源远流长,南宋时期杭州休闲文化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主要体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主体多元化、汴京风味浓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市民文艺作为市民阶层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一定要在像南宋临安那样成熟的大型消费城市,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市民文艺只有到了农业社会的成熟阶段,才有可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美学领域的主要思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