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城乡移民规模、移民方式和特征,以及移民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流动而非移民运动,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绝,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完成移民过程.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城乡移民过程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收入提高和职业地位上升只是由于社会隔绝壁桑的作用,农村移民所能获得的上升劝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的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未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相反,却导致了以阶层分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分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在扫清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障碍的同时,可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即农村的城镇化与城市的城市化两条腿走的道路。人口流动是解读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分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思想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基于城市人口管理创新的视角,需要在城市人口管理方面对政策路径进行适当调整:在管理过程方面应当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方面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武一体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特别要重视利益导向机制在人口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越 《河北学刊》2023,(2):80-86
自宗法血缘体系瓦解后,汉代城乡之间产生了频繁的双向人口流动。国家政策的号召、居民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和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诱发了人口的城乡流动,其整体趋势呈现出从流入城市到流入乡村的变化。汉代人口的城乡流动增强了城乡交流,密切了城乡关系,推动了汉代城市繁荣,促进了乡村兴起,反映了汉代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显刚 《天府新论》2004,3(Z2):210-212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西省人口流动现状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方式存在盲目性,人口流动聚集产业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流动人口就业率高于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就业身份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人口流动在城市、产业、接收水平上分布不平衡。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促进山西省实现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7.
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采取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总结归纳城市化进程中的兰州市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量化统计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情况,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人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活动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人城市,不仅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议政府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童潇 《天府新论》2012,(6):107-113
在转型加速期,我国人口问题正日益呈现出"外卷化"的特征和趋势。人口问题正不断地和社会生活中的其它要素联动,而使人口问题从数量问题转化为综合问题,从暂时问题转化为历时问题,从地方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面对人口问题的"外卷化",当前存在着认知、体制、规划等多方面的滞后性。对此,应当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管理部门的事权配置,在条件合适时推动建立国家人口管理委员会或国家人口管理总局;赋予并发挥人口管理部门在政策决策和执行中的综合性、统筹性功能;把人口管理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国建立"全国人口管理配套改革试验区"以进行政策试验和点的突破。由此,以在我国逐步推进形成"大人口"的思路关怀及"大人口"的体制创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我国宏观上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微观上则是人口"进城"和"返乡"两个过程综合的结果.因此,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结构的重新构造,也需要从流动人口行为模式中进行深度的考察.本文讨论了四方面问题:一是流动人口"进城"和"返乡"的综合过程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二是城市部门如何引导流动人口的"进城",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城市部门如何适应流动人口的"返乡",通过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进入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四是为建设城乡间人口自由流动的通道和机制,努力探索和推进相关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0.
农村流动人口有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流动人口 ,为农村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为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市民创造条件 ,从而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是其重要的社会现象,主要流向城市和边疆,究其原因则有生产方式的变迁;政治领域的变革,如国家政权建设不利直接导致乡村精英发生位移;文化领域的巨变如科举制的废除促使城乡进一步分离,这些合力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而这种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促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中国城市、人口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我国人口红利达到巅峰,人口总抚养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人口总抚养比开始增加,传统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然而,在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整体变化和其内部变化并不一致,人口红利在人口分布上发生了乡城转移.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中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少儿抚养比一直高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地区的总抚养比远低于农村地区.导致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差异和人口红利乡城转移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城乡差别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城人口流动,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为了获取更有效的人口结构转变收益和城镇化释放的人口结构红利,应该完善就业服务体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参与效率,同时通过资金、机构和服务三重保障,提高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水平.  相似文献   

13.
1949至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呈现由城市向农村逆向流动为主的特点。30年中,国家确定一系列制度,堵住了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的路;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向农村的疏散与流动极为频繁。这使农村承受过多压力,成为一个被封闭的区域,农民改变命运的机会极度稀缺。这种人口流动特点是城市化进程缓慢的表现,它使农村成为缓解城市压力的一个缓冲区,加重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承载力,延缓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白维军 《兰州学刊》2009,(9):107-110
文章从风险社会的视角,综合近年城乡人力资源“需求——供给”状况,剖析了农村人力资源盲目流向城市引发城市失业加剧、城乡发展失衡、城乡贫富分化的社会风险与危机。基于规避风险化解危机,文章认为应强化政府在城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适度调控农村人力资源流向城市的规模,建立城乡人力资源统筹战略。  相似文献   

15.
童潇 《兰州学刊》2012,(12):130-136
镇管社区是指建制镇作为一级政府,参照城区街居制社区管理方式,在镇域范围内设置若干"社区",而通过"社区"以直接或间接管理镇域范围内的社会事务,为属地居民(包括市民、农民、流动人口)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它具有体制结构杂糅、服务对象复杂、管理内容多样等相关特点。镇管社区之所以会形成,深层次原因是原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城乡二元性,已经无法容纳当前由城市化、郊区化带来的人口布局变革,而直接变更当前农村既有的镇村制为城区街居制,又遇到变更既有利益格局而带来的成本和阻力,因此镇管社区可以被认为是快速城市化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互动耦合的产物,是面向人口流动和布局变更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方案。当前,不同地区的镇管社区有不同的实践运行模式,大体形成了管理方式上的"分类管理"与"统一管理"并存,管理主体上的"政府管理"与"社区参与"并存,管理路径上的"预防管理"与"社区自治"并存的多元化状态。镇管社区有一定的管理优势,主要在于有利于发挥镇作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及镇域内人大主席团的相关作用。镇管社区要进一步发展有两种思路:一是撤镇变街,二是强镇扩权,相对来看,近郊镇、经济弱镇宜走前一种道路,而远郊镇、经济强镇则宜选择后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的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观,导致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存在二元格局,这种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维护中国城乡社会稳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城乡失衡的格局必然孕育出更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设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以城带乡原则。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制度保障原则。要在公共服务制度、农村社会制度上下功夫,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三是重点突破原则。抓住关键,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提升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改善城乡社会管理的大环境。四是重在落实原则。政府要改革不合时宜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造城乡均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人口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不完全性。实施多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虽然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替代;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营造农民市民化的有利制度环境;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确保转移人员的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就地非农就业;构建城乡对接的社保体系,解除转移人员的后顾之忧;抓好转移人员的培训,确保农民市民化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的存在,在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我国城市管理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提出了三个对策:(一)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人口多元化流动;(二)健全劳动力市场,强化市场管理;(三)多方努力,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不同阶段作用的变化表明,土地制度变革虽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至目前,由于对土地潜在价值预期的不断升高及土地资产功能的强化,使得流动者对土地的依恋情节高涨,又成为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且这一因素与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两个基本原因,即城市户籍制度排斥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紧密相关。在当前户籍制度韧性极强的情况下,可通过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权利市场交易的制度变革,解除土地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屏蔽,实现土地财富向资本财富的转换,同时也可为农村人口、包括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个社会所能容纳的就业总量 ,除了受全社会的产出水平决定外 ,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 ,人口的流动、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会对一个国家的就业人数产生很大的影响。分析西方的人口流动模型 ,是为了探讨运用这些理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