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简要回顾人类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的历史,以及"征服自然"的惨痛教训,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摘要]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天然主人和主宰者,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视为人类的本分和目的,导致了生态危机;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等同于自然,把人限制在自然中,使人类陷入了是否应该通过改造自然以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困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惑的科学破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对自然行为的基本准则,善待自然,约束自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有助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解释 ,“人定胜天”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与“优胜劣汰”。中国的“人定胜天”有胜天命 ,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 ,建立社会秩序与创造人类文明等几个方面的意义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人际关系的和平共处 ,其中包括保护弱者的内容。人类如果无限制地盲目征服自然 ,强者淘汰弱者 ,那么人类可能成为当代恐龙 ,从地球上灭绝。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富于现代生存智慧的人们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尝试性探讨。 纵观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人崇拜自然”、“人征服自然”和“人协调自然”三个基本阶段。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幼稚无知和对大自然的软弱无力,因而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特别是进入机器文明时代以后,人类越来越显示出“征服自然”、“主宰自  相似文献   

5.
弘扬"天人合一"思想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因此,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乾卦·文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四时的运行和是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纠正了以往仅把生产力定位于顺应自然或者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单向度内涵,强调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重构生产力概念,认为生产力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对生产力概念的这一创新,有利于重新思考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被动适应自然的阶段、人主动征服自然的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体现了自然、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处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惟有反思过去,更新观念,尊重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依法办事,方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统治”、当代的“友好”“和谐”,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我国如果不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将难以实现,因此要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 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在依次经历依赖——征服——敬畏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转向和谐共生的发展过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形态的必然趋势,标志着现代文明的伦理转向,它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范围的扩大、更新的道德观念、重塑平等观念和“自然权利”的辩护等四个方面。选择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绿色道路,可以构建出一个美丽多彩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自然”作为“道法自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本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的创造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再次拾起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技术观是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归结为对技术活动有效性与合理性相互契合关系的不同看法.技术观的演变经历了顺应型技术观与征服型技术观,我们要重构的是和谐型技术观,和谐型技术观强调以人为本、以技为用,强调通过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共存共进以实现体现它们系统性与整体性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2.
尽管建立在征服自然基础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人与动物关系失衡的根源之一,但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动命题,并非所有阶段所有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会危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动物纳入人类道德关怀的维度,并在此前提下扬弃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有益于维系人类主体和动物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它纯粹由人与人关系组成,在本质规定性上与自然世界无涉。现代性社会这种与自然世界分裂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反自然、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类社会本身所蕴涵的这种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改造人类社会,并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4.
建构和谐自然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论前提。中庸方法论对构建和谐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运用"执两用中"的方法,汲取"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合理要素,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运用"和而不同"的方法,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两大系统之间平衡观念的形成;运用"时中权变"的方法,有助于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适度性原则:人类活动理念的变革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的适度性原则 ,是对人类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自觉意识和深刻把握 ,是对工业文明时代追求生产和消费无限增长的超限性、无度性人类活动的批判否定 ,是对自然征服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的扬弃 ,是人类活动及其理念的现代性转向 ,是人类在较高层次上对自身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 ,是未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理念的理论根据 ,是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它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以及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兼顾和公平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海明威的生态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极力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能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自由意志——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自然关系向度上,现代性将自由意志确认为征服自然的意志。然而,生态危机的发生宣告了支配和控制自然的自由意志将人自身置于生存困境且不自由之中。欲将生态环境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对征服自然的自由意志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新型的蕴含着生态意蕴的自由意志,即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意志,从而实现在自然面前既能保持人的自由,又能维护自然的和谐、平衡与稳定。从黑格尔的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所达成的潜在地蕴含着生态意蕴的自由意志出发,可以合理地证明生态自由意志概念成立的可能性。生态自由意志的证成可以担保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合理性和生态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三种基本关系,现实中由于人主体意识的强制入侵导致这些关系的冲突与恶化,因此人作为理性的一方必须为恢复这些关系的和谐做出自己的道德承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超越人类利己主义,主动承认自然的“赋予性主体”地位,从而通过保障自然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他人关系中,人必须摈弃个人利己主义,根据对所有人普遍有效的理性法则行动,从而通过尊重他人的目的性存在重建人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关系中,人必须节制自身的情欲,彰显人不同于动物的理性本质,从而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发展。这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对自然、对他人、对自我做出的道德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