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0世纪末文化学术思潮颇为活跃 ,新儒学主义、新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文化争论的“热点”。当代中国的文化有主流与支流之分。不拒细流 ,方成长江大河 ;不清除支流中的污染 ,主流中的生命活力就会受侵害。三代领导人的文化思想是我国主流文化的指导思想。江泽民提出要坚持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 ,认真对待支流 ,这一创新提法体现了战略远谋与现实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这一大海即是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先生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序言中说,在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上,从文化输入的方面看,总共有两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化输入。一次是汉代印度文化的传入,一次是明末清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如果没有这两次文化的输入,我们谁也说不清我们今天光辉灿烂的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两次输入,事隔一千多年,应该说是毫无牵涉的。然而细分起来.它们二者之间有极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凭借一个宗教的力量,叩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最初宛如潺潺的细流,终于扩展增强,成了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印度靠的是佛教,西方靠的是天主教。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之争,其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这显然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与科学地分析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被儒学所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现实;由于过于强调了儒学的积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现象:夸大儒学文化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导致忽视了儒学本身的局限性与消极方面。将来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儒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4种传统: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天下主义。自然意识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为一体;民本意识是指注重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把民意看成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忧患意识是指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淑人拯世之责任;天下主义是指破除宗教、国家的界限,针对全天下而发表思想文化原理,以建立普适天下的世界和平与秩序、提高全人类的文明教养为自己的责任。这4个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支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这4种传统本身也将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创新转化,有助于当代中国自身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建设邮政企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传统.邮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道支流,自然也不能抛弃中国数千年积累而成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7.
一、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古潮汕 潮汕海洋文化,作为中国和世界海洋文化的一支细流,既有环球海洋文化的共性,又有其区域特点和个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海洋地理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生育文化论     
生育文化不仅指历史上形成的生育观念,还指与生育观念相伴随的制度形态和组织方式.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以"多子多福"、"不孝为三,无后为大"为其特征.它得到了小农经济制度的强化和宗法制度的维护.建国后,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因其基础的消弥而发生转变,在七十年代人口控制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介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生育文化正处于由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现代生育文化逐渐占居主导地位,又伴随着经济改革进程而出现一定的传统生育文化复归.  相似文献   

9.
(一)从周边看中国。这是指通过中国周边各个文化区域留存的各种文字的资料,反过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二)批判的理解国际中国学。这是希望在对方的语境中,理解国外中国学的立场和内容,从而理解国外中国研究与中国自身研究的差异。(三)交错的文化史。这主要是希望对于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时期,各种非主导价值观、支流文化与国家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共在、共处的局面,这就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促使了民族主义的复兴.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宽容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对大学生加强主导价值观、法律法规和全球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树立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统一观念,并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参与和合作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内涵
  在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利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学说最早是从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明了国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输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钱币,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在中国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花钱”是中国古钱币的一个重要支流与组成部分。 在笔者形形色色的花钱藏品中,有一枚设计独特、铸工精美,颇具收藏价值的花钱,这就是康熙年间的圆孔花钱。据《古钱辞典》和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此钱系始铸于康熙年间的圆孔压胜钱(如图);这种钱统属花钱类,不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14.
"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乒乓球文化".在认识和理解"国球"、"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球文化"是指:中国人在乒乓球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所有乒乓球运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5.
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周:什么是校园文化,它的本质特征、内容构成和范畴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这一概念,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克拉拉的统计,从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间,各国学者对文化下的定义就达164种之多。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ya,意指耕作、培养、教化而发展起来的事物;在中国古代,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内容宽泛的概念,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人们对文化一词所作的广义的解释。而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虽然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它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的传统。这是各种词典对文化作出类似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20.
直到目前为止,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似乎还没有比较权威的为人们所公认的解释。就一般的意义而言,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实施的一种相同或相近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内容。为了便于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有必要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具有多重含义。“文化”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例如“学文化”中的“文化”即指此而言。这种“文化”的含义相当于接受知识,说谁“有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相反则指未受过文化教育;而说谁“文化水平高”,是说这个人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反之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