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世仲是清末新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 ,他先后主办过多种小说报 ,创作了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 ,其数量在 1 6部以上[1] 。同时他又是新小说理论的倡导者 ,在清末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政治背景复杂 ,长期以来对其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甚少 ,本文拟作粗浅探讨 ,以抛砖引玉 ,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小说是一种倍受压抑的文体。"小道观"自始至终制约着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发展。到了近代,梁启超特别重视小说的功用价值,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的观念才得到根本更新。然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这一著名命题,亦有偏颇之处,那就是对小说的地位的矫枉过正。因此文章认为这种思想是梁启超矫枉过正的根源。他利用舆论之威力,把小说置于文学的颠峰,自此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意义得到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3.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做的贡献 ,包括其小说理论、小说辨伪和小说整理等方面。他对于古代小说的论述多见于《少室山房笔丛》一书 ,对后世影响颇大 ,除了对小说理论颇有建树之外 ,在古代小说的辨伪、小说的整理和创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胡应麟的小说理论 ,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 ,“不像同时的许多小说序跋那样 ,直接与某部作品联系 ,而偏重于在对古今小说广泛考校的基础上作理论的归纳与阐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小说观和对小说的分类。他首先指明了汉代的小说观念和现在他眼里的小说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刘晓军  李鑫 《学术月刊》2023,(12):136-145
相对于古代小说评点而言,近代小说评点发生了三个重要转变:评点主体层面,由书商型、文人型评点者转变为政治家、小说家评点者;评点旨意层面,由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转变为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评点理论层面,由讲究技法的文章学理论转变为偏重叙事的小说学理论。近代的小说评点者利用小说评点传播新知、启迪民智,在公民政治意识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等方面首开风气之先;其使用叙事学的概念、方法与视角评点小说,在现代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职业报人和专业作家的身份有助于小说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对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祥栋 《理论界》2012,(2):101-105
近代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本文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小说主张背后的思维理念为例,论证其貌似"现代"的小说理论所受到的各种精神资源与现实处境的制约。小说倡导理论背后的道德拯救逻辑起点,导致近现代小说创作的功利化倾向,这对整个五四文学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说虚构理论出现在近代,其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整体变革,其中包括外来文学冲击下小说外延的变化、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知识系统的重组等.小说虚构理论的出现,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事件.虚构理论的出现,与近代以来小说自身构成的变化及小说之外的其他文化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 晚清时期港穗地区有名的革命家黄世仲及其兄黄伯耀,既都是长于小说创作的作家,又均为对小说进行研究的理论家。作为作家,他们都创作了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说作品;作为理论家,他们均留下了属于革命派小说理论宝库的著述。本文拟专论他们的小说理论。笔者在前此的一些文章中曾说: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主要有三个支派,即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一派、以王?生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徐念慈、黄摩西为代表的一派。现在看来,应当改“三”为“四”,即再加上黄世仲昆仲这一派。黄世仲昆仲是广东番禺人,出生于家道本来颇好的书香之家。他们都从崇信改良派开始  相似文献   

9.
谢昭新 《学术界》2004,(5):59-67
胡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是文学革命的首倡者 ,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理论观念 ,而且对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均作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性的实践。相比较而言 ,胡适更大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他的文学革命理论 ,不仅包括“诗学革命”理论 ,“戏剧革命”理论 ,而且包括“小说革命”理论。他的“小说革命”的理论观念主要表现在 :肯定了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标举写实主义 ,文学面向人生 ;反对团圆主义 ,提倡新的悲剧观念 ;科学地界定了小说文体 ,规则了短篇小说做法。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小说的成就是极为突出的。而古典小说理论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把钥匙,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认真研究和批判继承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凝有助于促进我国古代文论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对于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可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为此,本刊特辟《中国古典小说及其理论研究》专栏,以期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受先秦史传及唐传奇的影响,融小说笔法于传记创作之中,赋予了传记以小说的韵味;提高了传记创作的艺术手法,改变了传记的写作观念,给我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入手,管窥其与京派小说中现代意识内在的多角度联系和京派小说现代意识独特的深层蕴意。他们的现代意识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和运用,从审美角度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幽默”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近代形成的文化语境、历史过程及审美功用 ,指出理性精神与怀疑态度作为幽默的内在品质 ,对近代以来的人类文化精神有独特的表征功能。以米兰·昆德拉为切入点 ,借助于对其幽默小说观的阐发及其作品所受幽默文化影响的考察 ,揭示了近四个世纪以来幽默小说的伟大进程及其在 2 0世纪文化语境中的曲折命运。论者基此认为 ,在新世纪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开创中 ,幽默不仅应成为主导性的小说美学风貌之一 ,还将因其所表达的特定的小说智慧、相对性价值立场而成为一种有表征能力的当代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狄更斯是19世纪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位举世闻名的英国伟大作家。《双城记》是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该部作品故事背景被设置在了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代。在《双城记》中,狄更斯通过对封建贵族阶级残暴统治的无情批判和对人性罪恶的揭露,表达出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暴力革命的憎恶,并深刻地展现出了宣扬仁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首先简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光辉,而后浅析作品中主要人物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再对其蕴含的时代意义与社会意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坚守“永恒的古典”创作理念,他的悲剧追求有节制的忧郁情调,呈现为独特的感伤的优美。他试图在古典形态的小说中完成对存在的终极追问,从而提升作品形而上品质。他力求以古典的悲悯救赎缺乏情感的现代社会,用温情和关怀化解“孤独”“隔膜”这些现代人生困境,他张扬人生的尊严人性的高贵,同时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阴暗委琐,但仍是将其作为前者的陪衬有节制地诉说,并以平和的态度给予坚决的否定,从而以美的理想统摄真的现实,建构出和谐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钟晓华 《兰州学刊》2010,(8):151-153
关注程式特征,阐述文化意蕴,文章对才子佳人小说序跋进行了梳理和探讨。首先,提炼出序跋内容主要表现为自我移情的投射、小说观念的拔高与流派历史的评价;其次,序跋集中讨论的情爱意识中蕴含文雅风流与名教礼法价值观念的分歧;而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作者的对小说推介的轻重得失,突出表现在对情节奇幻和题材杂糅发展趋向的单向强调上。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的历史小说理论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不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增补而成,而是冯梦龙的独立创作。冯梦龙创作《新列国志》带有总结历史经验的动机,小说结构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形成了他对历史小说的基本认识,要求历史小说创作要严守史实,对历史小说和故事小说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