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海文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2):76-81
20世纪学术界对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的现状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李冶、薛涛、鱼玄机三人.第二,未形成"女性诗歌史"的线索.第三,未采用西方女权主义文论. 相似文献
2.
王士强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454-457
新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国新诗在传播方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诗歌民间刊物和网络诗歌悄然“崛起”,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诗歌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且对于诗歌的精神面貌、思想质地、艺术品质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和加速了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3.
邱志诚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47-51,55
唐、五代成都画坛群星璀璨,是全国绘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唐二帝避乱入蜀名家游从而至、前后蜀主对画艺的重视。本地区相对和平,经济稳定发展,对绘画、雕塑艺术的创作、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亦关重要。成都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佛教造像上,其唐、五代成就虽无法与此前辉煌的南北朝时期相拟,但也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钟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136-139
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卢燕燕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翟永明和伊蕾是新时期女性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们的女性诗歌尝试了不同的途径,显示了各自不同的努力,却在在女性意识的确立和女性自我价值的认同上殊途同归,是女性主义诗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凌孟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9-43
如果说台湾女性诗歌在兴起的时间上充当着一种先飞之鸟般的角色,那么大陆女性诗歌则以其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具有鲜明的后起之秀特质.二者既存在着"时间差",又在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地域环境背后呈现出分流同源、殊途同归的发展轨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女性的性别觉醒,致力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思考;第二,采取叛逆与解构的姿态,摧毁男权神话体系,表达女性对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渴望;第三,利用女性的躯体器官与生理现象洞开女性生命之门,拓展女性经验的诗性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7.
17世纪以前,文学创作都被视为男性的特权,人们普遍认为女性与文学创作无缘。父权制文化中大多数文本都是男性文本。然而从17世纪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女性诗人。女性诗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独立的创作意识与特点。其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和内容可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左宗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62-163
白居易现存有两千多首诗,其中有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他关注各阶层的女性,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她们种种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为之呼吁。但白居易毕竟也是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士大夫,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因而也延袭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某些传统观念。我们要客观评价白居易对妇女态度,既不能过高赞扬,也不能否定他的先进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李微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2):102-105
新的写作倾向给女性诗歌创作带来了改变.女性诗人由于自身的性别带来了与男性的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差异,以至诱发她们更多的倾注于人本身的内在情感与生命的体味.本文试从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和呈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女性诗歌的母题取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女性诗歌既是对20世纪女性诗歌书写的承续,亦有坚定的悖逆与拆解。历史想象力的重铸是 “独白”姿态的一种转向,女性诗人从自身转向历史与现实,有效勾连了自我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女性经验的拓展则承续了1990年代女性诗歌的经验书写,但连续中有着鲜明的变异,即女性诗人挣脱了闭抑的、概念化的性别经验的呈现,而将女性经验融入到个人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并藉此抵达更为阔大的生存本相;日常美学的扩张是新世纪常态化社会语境下,当代女性诗人对于诗歌书写范式的一种自觉选择,将诗意下沉至日常生活,并从中形构出一套寻求诗意的诗学方式。上述三种书写向度都表征了一种新的女性诗歌的形成,包涵了新世纪女性诗人特有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1.
林鸿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4-28
“令”是现存隋法的基本形式,也是林业法制的基本形式。“弛山泽之禁”、“均田”、厚偿运河植树等规定,皆以“令”的形式表达。唐法律、令、格、式、格后敕并行,不少条文涉及林业,但与田制配套的植树规定则因田制变化在唐前期与唐后期显著不同。五代十国基本沿袭中晚唐的林业法制,但有其值得重视的特点,如后周、南唐、北汉视林业为生存发展之所需,一些规定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2.
金银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8):46-48
一向被视为一块蛮荒之地、化外之境的福建,到宋代出现理学巅峰——闽学,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而这种跳跃的却是之前福建儒学家们努力积淀的结果。本文通过唐五代时期福建各地书院的考察及其特征的论述,展示当时闽地儒学家们的风采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段曹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71-74
唐代古体诗所使用的句法手段和句法结构跟散文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为了适应修辞的特殊需要,对各种句法形式的实际选择和运用所表现出的倾向性却明显不同于散文,同时和近体诗相比也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与北宋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57-59
唐代的边塞诗代表着唐人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宋代也有边塞诗 ,但其风格与唐代迥然不同。就唐和北宋两代的边塞诗从内容、风格上加以比较 ,并就其形成的政治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林鸿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9-33
隋朝创立新型职官制度,唐五代承之,虽因时损益,仍以三省六部诸寺诸监为其行政中心。其中尚书省户部(本司、度支司)、工部(本司、虞部司)分掌营林与利用之政令,属于林业政务机关;司农寺、将作监、少府监及其所辖有关的署、监分掌劝课农桑、竹木种植、材木采伐、薪炭供应、园林管护以及木工技巧等具体事务,属于林业事务(职能)机关。而后者并不隶属于前者,却须仰承前者之政令,显示了隋唐五代林业官制既分散布局,又集中指挥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金滢坤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1):40-43
"五科"考试的记载始见于后唐同光四年,指三传、三礼、三史、开元礼、学究等五科,它是由中晚唐的三传、三礼、三史、开元礼、学究发展而来,五科举人按有无出身分别到吏部和礼部参加科目选和常科科目考试。五科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部分科目,随着中晚唐五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从明经科中分离出来,发展成独立的科目。 相似文献
18.
木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王国维认为,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唐五代曲词与两宋词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宫廷词与士大夫词、市井词的不同.词体在唐五代时期,其主流始终在宫廷文化之中,李白的宫廷应制词、西蜀花间词、南唐词是此时期的三个标志;所谓民间词应该是中唐之后才发生的,真正实现这一转型的标志应为东坡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