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青年韦伯从对西方农业社会转型与农业资本主义的分析入手,试图寻见他毕生追溯的资本主义起源。《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目前少有的介绍青年韦伯农业社会学的汉译作品,文集收录的四篇讲稿分别触及了西方文明的“农村化”、农业工人与农业资本家、农业转型中的国家干预及农业资本主义的风险等议题。韦伯的农业社会学论述既有学理价值又有时代价值,农业社会转型与农业资本化议题极强地观照了中国今日之农业发展方向。回顾近二十年的“韦伯研究”进路,突破既有认知框架,重新走向韦伯的研究起点亦即“韦伯研究”的起点——农业社会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人民资本主义”理论试图论证:战后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克服了“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这种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歪曲反映:它抹杀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差别,混淆小额股票持有者与资本家的原则差别;它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等同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变化;它将法律所有权混同于实际的经济所有权。总之,从理论上它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科学真理;从实际看它的许多论断根本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忘记作为这场大革命精神领袖的卢梭,为反对封建专制、迎接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来临所作出的不朽贡献。生活在两个时代交界线上的卢梭,不仅鞭挞了旧时代,而且以非凡的眼光,对伴随新时代而来的种种弊端进行了预见性批判。卢梭无疑是一位善于“使用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的思想家,他既看到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又敏锐地观察到伴随文明发展的种种弊端及其给人类带来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危机源于制度自身的弊端,它给我们提供的重要启示有三:一、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二、制度成功关键在于保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适当借鉴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鲜明特质,这种现代化的基本设置及其运作诉求,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剩余价值”,盘剥自然、贫富分化、扩张攫取以及文明冲突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现代性后果。依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扬弃“掠夺生态”“控制自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在”的生态文明类型超越;二是扬弃“剥削劳动”“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超越;三是扬弃“暴力掠夺”“霸权崛起”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逻辑,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多赢共赢”的全球化格局超越;四是扬弃“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实现人类社会“天下为公”“命运与共”的文化理念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整个“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现代工业社会理论”是其早期“马克思论”的发展,其实质在于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本主义心理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学说的结合,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系列病态特征,主要是“单向度性”、“攻击性”、“一体化”以及当代文化和哲学的堕落。他把基于生产劳动崇拜的技术文明、白领阶层、社会福利、极权主义和分析哲学及实证主义当作自己的攻击目标,来说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危机。但是,他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使他用技术文明与人的关系来取代生产方式的矛盾,因此,虽然他机智地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的弊端,却难以抓住批判的实质,只能是贫困的伤感而已。  相似文献   

9.
从“韦伯分析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方法 ;宗教伦理价值观与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 ;制度安排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影响”等方面 ,概略地描述和分析了韦伯的思想 ,即韦伯探讨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而不是起源于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东方 ?对韦伯探讨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说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热点有三:其一为“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学者们对与此相关的“文明要素”、“文明时代”、文明发祥地、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具体途径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探讨;其二为“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国历史分期”,笔者认为,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方能揭示各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三为“前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中外学者围绕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了诸多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主要继承了恩格斯的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前者突出科学理性,后者突出人道主义,它们的区别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反映。前者适应理性启蒙的需要,促进工业文明兴起,能够纳入资本主义框架;后者产生于工业文明走向反面的时期,适应批判资本主义的需要,是埋葬资本主义的哲学。东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基础。这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存在着严重的农业问题。由于近代资本主义因素没能对传统农业实现有效渗透,农业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方式、碎片化的经营模式、扩大的自然经济的限制,无法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使工业资本积累困难,工业市场狭隘,甚至使工业利润向传统农业领域复归。面对严重的农业问题,民国政府没能采取合适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问题日趋严重。回顾和分析这段历史对于解决当代农业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剑河县在新世纪之初还是一个"三农县",农业的主要劳动方式还停留在"犁耕"阶段,并显示出很多"后发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前20年"三农县"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模式———从社会主义"农业文明"向社会主义工业文明转变,并兼容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而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的起点,可设定为建设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土地道德的辛勤耕耘者——苇岸散文及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不断驱逐,当代作家对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他们独特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苇岸散文所表现出的“土地道德”这一主题应运而生。他通过对“大地的敬畏”、“生态意识的觉醒”、“理想人格的重建”这三大要素的诉求,试图在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开掘精神家园。苇岸的散文本质上是对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继承,并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陕北农耕文明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一个有着深厚农耕文化土壤的地区,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虽然由于气候转冷及少数民族内迁使陕北经济由农业向农业与畜牧业双生共生的局面转变,但历史上多次有组织的农业移民的到来则使陕北文化始终保持着农耕文化特色,几百年的交通封闭与文化封闭又延缓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步伐,从而使陕北至今保存着几乎是原生形态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农业经济为主农牧并重、聚族而居、家族文化代代相传,这些是陕北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农耕文明是陕北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积极发展农业风险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农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可以尝试在农民中介组织基础上,发展农业风险投资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文明与道德的关系,有的担心文明对道德的侵蚀而拒斥西方的文明。孙中山则将文明与民生联系起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文明与民生难以调和,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只有通过激进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尚处于贫穷的农业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将中国引向富强之路。文明与民生在中国是可以并进的,中国越文明,越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孙中山对文明与民生的矛盾的思考及其所持文明与民生可以并进的态度,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导航仪、红绿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助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是产业演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集群体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之后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落后的实质是产业发展的落后,因此,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是优化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