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宁宗年间的开禧北伐使南宋政权弊端凸现、财政拮据、士心不一,各种矛盾激化,而韩侂胄也以北伐的首发者、事件牺牲品被列入《奸臣传》。  相似文献   

2.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于该词的系年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写于开禧元年乙丑(一二○五年),一种认为写于嘉泰四年(一二○四年),至今看法不一。澄清这首词的确切写作年月,对于研究辛弃疾在开禧北伐前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有帮助的,故不揣拙陋试述管见如下。 该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又有“四十三年”之语,必为辛弃疾晚年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这一点是无争议的。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 2 0 5 )仲夏五月初。词中“四十三年”前当指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 ,该年六月以前仍是“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非指佛狸祠香火旺盛 ,而是指瓜步山下军民为北伐而击鼓操练。因此 ,此词是一首肯定开禧北伐的壮丽颂歌。  相似文献   

5.
岳飞第一次北伐的传世记载虽然残缺不全,但与后三次北伐相比,空白和疑案稍少。由于《金佗稡编》的《鄂王行实编年》、《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都存在着一些错讹和疏漏,故需要进行考证和说明。 一、这次北伐的商讨和准备 绍兴二年(1132)冬,宋朝襄阳府、邓、随、郢州镇抚使李横的部队,在“乏食”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国民党1926年北伐决策的形成经历了北伐倡议舆论准备阶段;1926年5月中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初步议定北伐,派出北伐先遣队人湘援唐阶段;1926年6月5日至7月4日,北伐决策正式形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宁宗前期的宋金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南宋宁宗前期的宋金各方面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和评价。着重探讨从开禧北伐到嘉定和议期间宋金之间发生的较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当时双方都存在各种决策的失误,导致丢掉了在防御中求统一的机会,从此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双方相持得以在衰弱中延续,继续维持其末日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国共两党北伐时期在农民运动上的合作状况,做了全面分析。北伐前,两党在农民运动上已有良好合作,一同开创了良好的农运局面,为北伐农运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北伐前期,国共在农民问题上的观点和政策基本一致,在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农运斗争中,两党积极合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在北伐后期随着农运的发展,农民要求土地革命。初时,国共两党均支持并积极推进土地革命;但到了后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并反映到国共关系上,在右派叛变的影响下,国民党改变了对农运的态度和政策,压制和镇压衣民运动,导致北伐后期农民运动的失败,国共合作也随即破裂。  相似文献   

9.
一八五三年太平军进行北伐以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其间还发生过多次争论。这同北伐战役的进行和结局,关系密切。弄清北伐战役的酝酿过程,将有助于探讨太平军北伐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 太平军北伐的酝酿,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时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有的领导成员在广西“谋立创国”,准备武装起义时,就曾经提出过“一打南京,二打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著名学者杨慎在评论稼轩词时说过:“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①评论它“为第一”,虽然有些过分,但是这首词在辛弃疾作品中,的确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我们认真剖析这首词,对于研究辛弃疾晚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探讨稼轩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了解开禧北伐前夕宋、金的政治军事情况,都是极为有益的。 嘉泰四年(一二○四年)正月,六十五岁高龄的抗金老将辛弃疾,来到了行都临安(今杭州市),受到宁宗的召见。当时,宋、金对峙的形势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江南四十年来无战事,经济力量较前雄厚,朝中以韩(亻厇)胄为首的抗战派当权,建议北伐抗金收复河洛。而金占区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女真贵族的残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进行的北伐,因形势的变化和实力的悬殊,注定不能成功。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因为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低级目标即夺取凉州,借以增大蜀国的疆域和国力。  相似文献   

13.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尤其通过辨析朱熹在此前后之书信文字,可证蔡元定受此重罚,虽与当时政治大背景相关,然其直接原因,实在于蔡元定以风水之说主张迁移建阳县学至护国寺址一事,使得政敌们得以借口而窜责蔡元定。也因此重罚事牵涉风水之说,故朱熹、蔡元定及其后人、门生等道学中人皆不愿明言其间,遂使蔡元定贬窜道州之直接原因湮灭不彰。  相似文献   

14.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蜀汉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又于腹地江州设一都督,这是基于巴地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的考虑。首任江州都督费观出任于章武二年。因诸葛亮北伐需要,李福任都督时,江州驻军被抽调汉中,因江州无兵可领,李福罢江州都督职。虽然后因诸葛亮病死,北伐大军回撤,但边境的军事形势使江州兵仍不能马上回原地,这导致了自李福罢职到延熙初年邓芝上任间,江州都督是阙置的。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才能卓越,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人们心目中理想智慧的化身。但其后半生中,存在着在荆州局势决策上严重失误、错估大局,不能审时度势,不善培养人才,不善授权任能,赏罚不明,拒纳谏言等九方面的过失,使得蜀汉政权最先灭亡,可见蜀汉政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语属粘着语 ,而汉语属词根语 ,两者差距较大。汉语的补语较为复杂 ,又是哈萨克语所没有的语法范畴 ,因此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困难较多 ,偏误也较多。本文从汉语述语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的语义联系的角度 ,对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果补语时产生偏误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步骤和策略 ,从而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