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民主权理论经历从洛克首创的以反抗为核心的人民主权观,又演绎为卢梭提出的以公意为基点的人民主权论,最后发展到哈贝马斯倡导的以程序为特征的人民主权思想。三位思想家对作为宪政的核心价值的人民主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推动宪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民主权宪法原则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什么是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人民主权对现代宪法宪政的作用。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宪法的文本分析证实了人民主权原则已成为现代宪法宪政的首要原则。文章认为,人民主权理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自卢梭系统提出以来本身也在不断进行完善、更趋理性,人民主权宪法原则亦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机制完善及制度创新把人民主权的崇高政治价值和宪法的庄严规定真正落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生活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论人民主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宪法学角度对人民主权的实现进行研讨。认为 ,在近代市民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中孕育并生长起来的人民主权 ,是以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为逻辑假定而推演出来的民主宪政理念。人民主权的实现不仅内在地赋予了宪法的生命 ,也是宪法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 ,代议制和自治制是人民主权实现的两大制度模式 ,二者在宪政实践中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宪政体制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主权学说和分权学说.人民主权说明了宪政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而分权学说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之目的的基本手段.从美国宪政的逻辑起点来看,人民主权思想是合众国宪政设计的基石.从专制到宪政,关键在于国家主权的归属不同.分权制衡原则包含着防止政权向独裁专制蜕变的意义,其设计者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制约"民选的专制".基于主权学说和分权学说的美国宪政体制,其价值与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宪法规范并得以长期实施,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5.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政治的灵魂,现代宪政的巩固和发展在于从学理的价值寻源和实践的实现机制两个层面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对应的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树建及其在具体制度结构中的贯穿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个人主义以社会契约与自然权利为理论工具,批判封建专制的"君权神授"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理论、分权制衡与法治思想,不仅打开通向民主政治的大门,而且为宪政民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的关键与核心是依法行政。在某种意义上,行政责任及其追究制度是否健全与国家法治状况密切相关。而行政责任及其追究制度是我国行政法治的薄弱环节。从宪政理论的角度来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理论基础至少可理解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权力制约原则的体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是效率行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形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社会基本权利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形态,产生于宪政之中,作用于宪法规范之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宪政的要求。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宪政的发展,宪政的发展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础。社会基本权利起于人民主权思想,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形成国家之义务,最终追求实现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宪政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国家赔偿法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民主、法治社会后才逐步产生的,国家赔偿法与民主、宪政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国家赔偿法发扬了宪政精神、体现了宪政价值,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赔偿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等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分立和制衡理论及正当程序理论三部分。揭示弹劾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弹劾制度的实质,科学地建构弹劾制度,从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罢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宪政的本质即是限政,也就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宪政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出发,催生了宪政,并且决定了宪政的价值取向。因此,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实现。它为主权设计一套分权制衡的架构,为人权提供制度性保障和司法救济。宪政的价值有着其现实意义。在中国要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应该把宪政作为社会经济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民民主色彩。他的人民主权的宪政思想,法制的民主化思想,“制权”法律思想,以及民主治腐以德防腐的廉政法律思想等等,民主思想浓厚,独具特色,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宝库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协调发展的宪政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民主权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其两个权重,这两个权重的发展不应失衡,而应协调发展。本文试图从宪政的角度来分析这两者协调发展的民主政治基础,主张通过法治实现宪政,加强宪政建设,完善实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部宪法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出了规定,表明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宪政制度之一。其宪政意义在于: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增强了民主监督的效能,丰富了民主政治的内涵。在提倡政治文明的今天,有必要继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健全的现代政治主体即公民。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公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以自然状态为起点、以自然权利为理论核心、以社会契约为中介、以人民主权为其政治结论加以论证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公民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17.
权力具有腐蚀性,权力滥用侵害公民权利、危及社会稳定。基于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原则,中西方宪政实践均创设了以权利约束权力、以权力制约与监督权力的宪政制度,对维护权利、促进权力的有效行使产生了积极作用;当代中国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应当以健全公民权利体系、合理分配权力和强化权力监督为根本。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宪政主义以美国模式为典型,逐渐扩展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宪法实施模式。中国"八二宪法"建立了宪法的政治实施模式,但未充分制度化与程序化。中国宪法学界效仿美国宪法学,以"齐玉苓案"为契机,推进"宪法司法化",却遭遇根本性失败。通过对中国宪政模仿"司法宪政主义"的这次失败经验进行考察与分析,对相关思路与理论基础进行检讨,可将中国宪政转型的困境归结于中国宪法文本上的"政治宪法结构"。这一结构蕴涵着中国百年宪政进程的丰厚政治遗产,构成型塑中国宪法权力结构并直接决定基本权利之优先顺序与实现程度的"根本法"。中国宪政转型的真实命题可界定为如何促使这一"政治宪法结构"根据人民主权的根本原理获得理性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财政立宪是通过宪法来约束国家的财政权力,以此保证人权,它是宪政的基础。中国王朝更替循环的原因是财政崩溃但又无法建立立宪性财政,而西方的宪政之路就是通过建立立宪性财政从而走出王朝循环更替的历史怪圈。财政立宪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分立、人民主权,在20世纪开始则是公共选择理论。实现财政立宪的具体制度设计主要有预算监督的宪政化、纳税人诉讼制度的设立和为保证言论自由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宪政理论将法治、分权与制衡以及人权保障等原则奉为圭臬,并以法治、权力分制为治道,以人权保障为政治之目的。而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并以“法”、“术”为手段,以加强君主之“势”为目的。二者分别把民主宪政理论和君主专制理论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并且在历史上都曾以其理论创新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