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作词只不过是以词为“陶写之具”来抒爱国忧民之情。他作词“或闲中(?)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故多散逸。他作词有时“挥毫未(?)而客争藏去”,流布海内,传诵极广。关于稼轩词历代的刻本所见不多,第一个将(?)轩词收集成书的是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编成《稼轩词》,后称稼轩词甲集.至于南宋时稼轩词的其他版本,只能从南宋一些文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得知一些蛛  相似文献   

2.
辛稼轩是宋代婉约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 ,其词如 :“异军特起 ,能于剪红刻翠之外 ,屹然别立一宗”① 。 6 2 9首 ② 稼轩词中 ,那些悲壮淋漓的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 ,但在数量上毕竟是少数 ;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却大量存在。研究稼轩婉约词 ,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 ,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辛稼轩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的把握。一、辛稼轩婉约词的内容及成因稼轩婉约词的内容涉猎非常广 ,一些婉约词的传统咏题 ,稼轩词中均有表现 ,其婉转柔媚 ,绝不减前辈巨匠 ,神采风韵 ,…  相似文献   

3.
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李善阶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伟大爱国词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的年代,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①志在报国,力图恢复,本非志终于词者。但由于南宋统治者苟安退让,近好信佞...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在他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词中,有三十多首是描写农村的。数量虽然不多,在词坛上却别开生面,不容忽视。近年来研究者对这部分词在评价上分歧很大。本文拟就辛弃疾农村词的成就、局限性及其在词坛上的意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倾倒,除了因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外,还因它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做为一个杰出的词人,稼轩词的风格是多彩多姿的。委婉清丽者有之,秾纤绵密者有之,诙谐幽默者也有之。然而笔者认为悲壮却是稼轩词的基调。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卖国投降派的满腔仇恨,对自己壮志不酬的怨愤不平。在八百多年前的抗金战争中,象嘹亮的号角,振聋发聩,悲壮激昂,扣动人们的心弦,鼓舞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6.
孙丽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2):88-91
辛弃疾丰富而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豪迈而又复杂的个性色彩,铸就了稼轩词雄深雅健、沉著痛快、意蕴丰富的总体风格。稼轩词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稼轩词的赣文化意蕴。二是稼轩词的隐逸文化意蕴。三是稼轩词的儒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稼轩之后的词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影响。蒋捷便是其一。他们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际、性情禀赋都有相近之处。蒋捷词在家国之恨与人生之慨中充分继承了稼轩词内涵,并且以曲折含蕴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与稼轩言志词的特色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成就皆远不如词,但在其作品中却可以看出稼轩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这说明辛弃疾"诗不如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文章结合史料,以稼轩词作为基础,对其"诗不如词"的现象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张孝祥(1132—1169),是我国南宋初期一位有才华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散文均为时人所推重,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不够,往在影响到对他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就下列若干问题作简略考述,希望能对张孝祥的研究略有补益。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南宋的辛弃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他继承苏轼所开创的先例,汲取了诗文骚赋用典的成就,将典故大量地引入词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后代词论家的广泛称誉。徐釚说:“词至稼轩,经史诸子,行间笔下,驱斥如意”(《词苑丛谈》);刘熙载说稼轩词“运用唐人诗句,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艺概·词概》)。稼轩词的著名研究者邓广铭先生也说:“使用典故之多“是“稼轩词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这样称道,是因为辛弃疾的用典有着迥然别于其它词家的特色。它既不同于庄子的专以荒诞离奇的“三言”来阐发深邃的哲理;也不同于李商隐的醉心于“好对切事”,过于含蓄,使人有雾中看花、隔帘望人之感。至于周邦彦的只在融化庸人诗句上下气力,黄庭坚的崇尚“点铁成金”,与稼轩相比,则只是锤字炼句的工人。稼轩的用典,是以其浩大的气力,多样的方法,随心如意地驱策安排,而丝毫不显斧凿之痕。条  相似文献   

11.
孙丽 《南方论刊》2011,(11):97-98,96
稼轩田园词大我之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壮词的千古名篇,同样雄深雅健、丰神俊朗、独此一家,散发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英雄之风神。独特的人生经历、道家的高洁旷达、豪迈的军人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超越自卑,共同造就了稼轩田园词的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12.
稼轩词试论     
辛弃疾(公元一一四○——一二○七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大动荡时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抗金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13.
王毅 《社会科学》2012,(2):185-192
辛弃疾的俳谐词数量甚多,约有九十多首。稼轩在俳谐词中或自我解嘲以解脱苦闷,或讽刺社会而嬉笑怒骂,俳谐词成为稼轩化解内心痛苦的手段,也是他针砭时弊的工具。辛弃疾对淳于髡、东方朔、扬雄等俳优型知识分子的认同,奠定了他对自我解嘲、嘲讽他人、谈笑讽谏等俳优传统的领会与运用,这不仅是他能创作出众多意味独特的俳谐词的重要原因,对于《答客难》、《解嘲》等俳谐文赋创作手法的承继,也是理解稼轩以文为词特质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相似文献   

15.
在词坛上,苏东坡与辛稼轩素以豪放派著称.苏东坡虽然是先行者与开拓者,对形成豪放一派功绩很大,但仍未摆脱“艳科”词风的影响;“横扫六合”的词家辛稼轩才堪称豪放派的真正代表.人们对其豪放悲壮的词风多有研讨,而对其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尚待深入研究,这里略述管见如下:其一,顺乎潮流,一生爱国.当人们读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鹤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等志壮情豪的词作,一位为抗金北伐、统一中国的神圣事业拼搏一生的爱国主义词人形象便油然浮现面前.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北方论丛》2004,(6):35-37
辛弃疾、陈亮二人的鹅湖之会是辛、陈交往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次会面中,辛、陈二人以词相互酬答,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佳话,更在实际的意义上强化了稼轩词派的显性特征,扩充了稼轩词派的创作队伍,壮大了这一词派的创作力量,使得稼轩词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7.
稼轩派爱国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政治,他们的词作具有词体文学从未有过的政治色彩与批判意义,其词人、词作的情感世界包含着一种丰富复杂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英雄主义情愫。作品的主题抒发出源于社会的群体性的共同情感,成为南宋文化精神的代表,实有探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三十八年来的辛弃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是基础阶段;1966年到1976年是倒退阶段;1976年以后是深入阶段。第一阶段有论文(据不完全统计)52篇。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以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潜》、《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三种著作为突出代表。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的认识与介绍。走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尤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冯沅君、吴则虞、程千帆等先生都撰文论述辛词。关于辛词的艺术特性,各家论文略有触及,虽然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人推崇辛弃疾革新词体、扫荡绮艳词风的意义。明及清初视辛弃疾为变体的代表,稼轩词的雄健词风和情思寄托也受到了清初词人的喜爱,充分肯定了其词史典范地位。浙西词派对辛弃疾多持排斥态度,常州词派将稼轩词推举为最高典范之一。民国旧派词学家对稼轩词的尊崇有所弱化,而新派词学家则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将其推向了极致。历代词学家对稼轩词的解读和批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旨趣。  相似文献   

20.
一曲心灵剖白的歌——评白朴词《天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朴是元曲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杂剧与散曲作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词人,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然而近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杂剧与散曲,而对他的词作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甚或认为白朴“所作《天籁集》,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人间词话》)。辛弃疾词工意境,而王国维论词又唯重“意境”二字,故其推重稼轩。白朴词篇篇“皆自肺腑流出”,率意而为,真实自然,可谓是“我手写我心”,因而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王国维贬低白朴词作,未免失之偏颇。这里,让我们追寻白朴的心理轨迹,欣赏一支坦诚真率的心灵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