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由于立法始终未能解决有关民事检察监督立场、程序设计、制度要素之间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的争议,民事检察监督的具体操作程序始终不明确,导致民事检察监督实践以民事申诉制度立法内容为"标杆",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误区。应从系统论的要求出发,对民事申诉制度与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整体架构深入反思,予以改良,如此才能促进民事申诉制度与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各自制度优势,共力实现立法预期的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整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司法领域中涉及公权力案件的和解制度启示入手,论述了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允许学校与学生就处分尺度等问题和解,应当是一个有意义的设想。并从价值哲学、辩证法与实践论三个方面分析了要不要选择学生申诉和解制度;从结构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了应当怎样构建学生申诉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3.
依循民事检察权的二元化权能结构,可以将规范和实践领域形态多样的民事检察建议划分为以执法监督为职能的公权制约型检察建议和以守法监督为职能的社会治理型检察建议两大类,前者由再审检察建议、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检察建议、执行监督检察建议组成,后者由督促起诉、申诉中的和解检察建议、执行协助检察建议组成。通过对这六种两类检察建议制度的生发原因、运行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能够提炼出各类检察建议的共性特征和运行原理:其中公权制约型检察建议的构建和运行应当遵循合法性和约束力原则、内部制约机制优先原则、比例原则和谦抑性原则;社会治理型检察建议的构建和运行需要遵循有限性原则、防止角色异化原则、公民自治和社会自治优先原则、合法性与规范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刑事申诉检察一体化内涵的界定出发,全面探讨了刑事申诉检察一体化的概念、特征以及必要性,为优化刑事申诉检察资源、职权的配置提出完善的建议,探寻检察一体化在刑事申诉检察业务中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方式,为刑事申诉检察一体化的构建提供切实有效的探索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2012年民事申诉制度改革对当事人、检察院、法院三者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调整,从立法上对检察院办理当事人民事申诉案件进行了程序化设计,实现了申诉权利义务法定化、检察办案程序化、再审分权制约科学化。同时,此次改革也使民事检察监督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检察机关只有树立民事监督新理念,拓宽案件来源新渠道,探索民事监督新途径,创新息诉服判新方法,提高检务保障新水平,才能适应新制度、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司法系统正在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民事检察和解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形式.考察其发展历程和实际运行情况,充满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从民事检察和解的运作基础来看,其立足于检察权和审判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效力应得到肯认.但民事检察和解尚未有立法规范,所以应该在制度和实施上对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是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它以恢复正义为核心,目的是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本文结合检察实践,从检察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讨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实际运行及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将一部分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采用和解而非国家公诉判处刑罚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将有限的司法资源主用于对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上,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提高了诉讼效率,又能使被害人、加害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三者之间达到平衡,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有机统一。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的规范化应该从适用范围、条件及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重点解决当前检察实践中遇到的适用比例偏低,适用对象范围程序不统一、调解的成功率低、对和解协议履行的监督不得力、遭遇当事人反悔缺乏处理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刑事申诉检察对检察权进行监督制约具有深厚的法理根据,它主要通过复查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来实现.刑事申诉检察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尚存不足,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思想,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检察视野下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检察视野下解读刑事和解的定义与定位及其在检察机关运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检察机关刑事和解的操作机制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既是大学生权利之救济手段,也是高校自治之自律手段.从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这一制度属性角度考察,该制度在申诉组织、申诉范围和申诉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实现大学生权利与高校自治的双重保障,应当从建构更具独立性的申诉组织、确定更宽泛的申诉范围、设置更科学的申诉程序等方面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特别程序的检察监督,保证特别程序顺利运行,是检察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刑事和解在公诉案件中的引入,将使检察机关的权力与职责面临重大调整,将对检察监督提出全新的挑战。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程序的监督,其内容包括案件是否符合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诚悔罪,被害人是否自愿和解,和解协议是否合法等。监督方式包括不批准逮捕、决定不起诉、提出量刑建议、提起抗诉等。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程序的监督,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监督应以刑事和解协议为中心;二是监督不应损害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三是实现监督职能与诉讼职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民行检察息诉和解机制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民行检察息诉和解不仅可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而且符合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本法律要求。目前,各地积极探索民行检察息诉和解工作机制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法律依据缺失、操作规范模糊、法律效果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应当尽快通过相关立法来不断完...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针对教师的法定、专门的权利救济途径,同时随着我国高校与教师纠纷日趋增多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申诉制度的重要性更显突出。但由于教师申诉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其在实际运行中产生诸多问题。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必须畅通教师申诉的途径,明确受理机构和受案范围;建立说明理由、听证、回避等制度,保证申诉处理结果公正、公平、合理;明晰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关系,拓展申诉后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5.
民事检察执行和解制度的产生、发展是诉讼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缓解法院执行难的现实产物。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作为我国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机制,以其灵活方便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当前所面临的"执行难"问题,实践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本文对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其模式设计,提出在目前现状下完善执行和解机制的思路。相信,随着实践的探讨和立法的完善,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破产和解制度作为破产企业再建型程序之一,与破产重整制度、破产清算制度并列为企业破产法律制度中的三大支柱性制度。然而,自中国现行企业破产法实施以来,破产和解制度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直接导致了破产和解制度在法律价值、制度规范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分离。有鉴于此,在肯定破产和解制度法律价值的前提下,有必对破产和解制度的制度规范进行深度反思,进一步改进破产和解制度的监督机制,并创设破产和解制度与破产重整制度、破产清算制度之间的转换机制,以增强破产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接受度与可操作性,从而真正确保破产和解制度在法律价值、制度规范与司法实践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法治,刑事法治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刑事和解弥补了传统刑事法治的不足,不再一味强调惩罚,而是变成一种更为温和、更加人性的惩罚方式,给被告人认罪、赎罪的机会,使国家的惩罚技术更全面,更科学。文章以常州市高新区检察院的刑事和解的办案实践为基础,结合实践操作,阐述检察实践中刑事和解的制度探索和监督途径,提出刑事和解面临的三种冲突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实现高校"法治"的重要制度。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性,实践中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在申诉的受理范围、受理机关的组成及权限、处理原则与程序、监督与责任追究、申诉后的救济等具体方面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以增强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针对我国高校现行申诉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从申诉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的权利、学生违纪处理及申诉的一般程序、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等几个方面,以北京邮电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对比研究了中美高校的学生申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议:①淡化申诉委员会的行政色彩;②适当扩大申诉委员会的权利;③在处分结论得出前要充分发挥听证会的作用;④严格执行回避制度;⑤进一步扩大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确保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是我国的基层检察机关在司法刑事领域的一项独特的创新。刑事和解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蓬勃兴起,至今仍旧方兴未艾。虽然刑事和解在我国检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在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我国对刑事和解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还没有进行统一界定。究其原因,各地的司法实践不尽相同,各当事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