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黄金平衡点”: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准星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黄金平衡点”正是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关系的一个最优路径。中国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应该力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民生缺失陷阱”、  相似文献   

2.
利率已下降到某个程度,而投资和消费需求依然不振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该所副研究员殷剑峰指出,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投资减速,使得我国经济已经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但是目前还未到达底部。他说,“从辨证的角度看,流动性陷阱为我们的改革、尤其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经济     
《决策与信息》2005,(4):77-79
2010年人均GDP将达1900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急需提高,中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四个挑战,出口贸易安全四大对策,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有望加息,中国开始修建“第四经济通道”,三峡工程今年计划投资105亿,应适度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可参与东北振兴,日本应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视野之中,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5%。  相似文献   

4.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常常面临的警告,而中国当下又面临一个来自理论界的“民主陷阱”的警告——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民主制度后。却陷于经济停滞、社会动乱、革命、  相似文献   

5.
WTO不是“布满鲜花的陷阱”,也不是“狼来了”和去“与狼共舞”。但是加入WTO需要我们彻底改变观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崛起,只有经济先发达起来。而经济要发达,必须入世”,WTO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关税委员会委员薛荣久强调,“入世,将导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障碍的历史性突破,并将导致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经济出路在于扩大内需,而内需的扩大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眼下,中国经济资产价格泡沫清晰可辩,让人惴惴不安。警惕流动性陷阱中国资产价格的膨胀正在顽强地表现:一方面中国的外汇储备迭创历史新高,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0,(19):26-26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1.9%,远远超出了既定的“保八”目标。新公布的4月份数据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国内CPI指数涨势明显。已逼近3%的年度控制目标。鉴于经济中大规模流动性的存在和工业投资持续升温的影响.对今年中国经济的通胀压力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该所副研究员殷剑峰指出,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投资减速,使得我国经济已经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但是目前还未到达底部.他说,"从辨证的角度看,流动性陷阱为我们的改革、尤其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从“崩溃论”到“威胁论”。一拨又一拨的国外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现状的评判和分析“看走了眼色”。于是,又一轮对中国经济的点评开始了,不过,已经从对现实的“指点”变成了对未来的“预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截止目前,已有400余家中国概念企业在全球“七大”资本市场、十三个不同层次板块的企业海外上市交易,累计募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企业只有在上市前充分了解可能导致不利因素的各种“陷阱”,做出合理的防范,才能最后成功。那么企业在上市前有哪些陷阱需规避呢?结合很多企业已经遇到的各种问题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外部陷阱与内部陷阱。  相似文献   

11.
“制度高墙”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制度高墙”到底是什么,由什么因素构成,为何在技术显著进步、制度经验更加丰富的今天大多数国家仍难以跨越?以及跨越之后“制度高墙”的影响还存在吗?以上问题仍是待解之谜。本文利用世界银行1987~2019年的国家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不同制度维度质量水平与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结合案例研究,我们提出了SOLDER制度墙框架理论:“制度高墙”是政治稳定与安全、经济体系开放度、市场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收入分配、教育与研究创新等多维制度构成的混合之墙,其间具有集成联动性特点。对一国而言,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都可能危及该国经济发展的安全、速度、质量与可持续性,即使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这些制度要素仍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绩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处于中高收入水平,已经接近高收入水平。目前国际上仍有部分人质疑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样面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不过中国具有经济结构合理、科技创新活跃、政治社会稳定、文化自信保障等条件,必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管理世界》2020,(2):M0002-M0002
中国经济发展即将迈人“十四五”时期。该时期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严峻的风险挑战。鉴于此,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管理世界杂志社支持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研讨会”定于2020年6月在南开大学召开,旨在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进行深人研讨,促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发展,深化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解释力与指导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本次研讨会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特诚邀各位同仁携优秀成果莅会。现将征文相关事项预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道刚 《决策》2005,(1):14-18
在中国区域政策版图上。东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政策板块构成了三个政策高地。剩下的中部在三重挤压下。陷入了“政策洼地”。当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中部时。实际上是在关注“政策中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中部”和“地理中部”已不复存在。从这个层面看,“政策中部”概念才是本次策划的主旨所在。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从“中部塌陷”的尴尬,到“中部崛起”的呼喊;从去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表述,到“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六项任务之中;从官方和民间的热议,到电部六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在经历了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开发浪潮之后,“中部崛起”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我国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转型期。被许多经济专家称为“转型起始年”。这是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迄今仍在攻坚的“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第三波重大而深刻的转型。2011年1月7日,在上海市召开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五周年座谈会”上,京沪两地受邀专家直言,“十二五”科技创新的角色定位应从“追赶者”转型为“超越者”,大力转变科技发展方式,避免落入这样的“追赶者陷阱”。  相似文献   

16.
在《ST中国》一书中,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笔者预感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三位一体”优先发展的战略,一年过去了,现实印证了当时的看法是正确的,符合自然之道,“三位一体”优先发展不但是中国经济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投资的重要着力点,而且还要加大力度与“集群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根据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增长极限理论,对新兴工业化圉家来说,南于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大规模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而不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提高效率来获得,高速增长期一般不超过20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一般都足在经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孰进入缓慢增长期:更为典型的是“拉美陷阱”.在经济经历过一段高速增长期之后.长期徘徊在滞胀期。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人均 GDP 达4382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濒临国际上的“中等收入陷阱”,综合2012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轮廓,我国要想成为少数的几个成功跨越的范例,必须从环境资源可持续、政府权力下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如果说低等收入到中等收入的挺进是轻轻一跃的话,那么中等收入迈向高等收入绝对是惊险一跳,所以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9.
刘树成 《决策探索》2013,(18):56-58
近来,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经济走势如何?国内外各界广为关注。 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大幅下降论”,“7时代论”,“超越新常态论”,“微幅回升论”。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可归纳为以下四类有代表性的看法:“大幅下降论”。有学者提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大底”,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7%,甚至大幅降至5%至6%。国际上也有学者预言,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减排压力——尽管2009年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无已悬念,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发展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场“调结构”攻坚战中,要如何跨过转变发展方式的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