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维新(号素衷)师承阳明再传弟子张弘山(号后觉,1503-1578),得心学大要,以道援儒,汇通佛儒,体现北方阳明后学三教合流的特色。分析赵素衷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深入我们对阳明后学的认识,理解晚明王学的思想特性.获得对明代思想史的真实图象。  相似文献   

2.
<正> 明代学术,自当以王学为中心,明儒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把王门流派分为江右(江西)王门,南中(包括浙中与泰州)王门,楚中王门,粤闽王门,与泰州(江苏)王门。其中黄氏以江右王门为王学正宗,称:“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意,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①。由此可知江右王门实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王门学派一支,著名代表人物计有邹守益(号东廓1491-1562),聂豹(号双江1487-1563),罗洪先(号念菴1504-1565),王时槐(号塘南1522—1605),刘邦采(字君亮)等人。考江右王门诸子的基本学术倾向主要是坚持、“由工夫以悟本体”路向,并大力发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工夫论方面,然而对“致良知”工夫的解释则各有不同,这就产生邹守益、王时槐的“主敬”说,聂豹、罗洪先的  相似文献   

3.
《云梦学刊》2010,31(2):66-66
《王学编年》(俞樟华撰)于2010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为纲,按时间先后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观点,以及后代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对王学的评价,重点是介绍王阳明家世、少年时代、王阳明师承、科举仕历、龙场悟道、升迁朝官、赣州剿“寇”、王学遭禁、建祠表彰、学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以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七大王学门派为主,系统介绍阳明后学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提示阳明后学发展的特点、分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阳明后学的事迹和学术成就。(杨年保)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梨洲(宗羲),既是王(阳明)学的正宗传人,又对王学进行了修正,在阻止王学向禅宗、伪学深渊下滑之时,还汲取了朱子学说中的许多有益成份,进而将王学向自己诠释的而又不违反其自身逻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李白的出生记述李白身世的传记.最早的根据是李白族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李白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秋天,于流浪之中又病词缠身.寄居当时任当涂县(今安徽省)县令的族叔丰田冰家,同年11月.在李阳冰处病故.终年62岁。李用冰在《草堂集序》中谈到李白的出生时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今甘肃省)人,凉武阳王嵩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好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公元705—706年),进归于局。”凉武阳王,即五湖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始祖李嵩(公元405-406年在位),李阳冰称李白是他的…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一方面"俱言王学",在为学初期质疑程朱理学,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伯安之失大",对王阳明心学展开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李光地指出王阳明错解了朱熹的"格物穷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李光地在批判阳明学的过程中有两个转向:一是由批判王阳明心学转向批判王阳明的其他学说;一是由批判阳明心学转向批判阳明学派。李光地对阳明心学的态度转变原因主要有:明清之际社会环境的巨变、其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以及个人的儒学立场尤其是朱子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道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李大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所谓“渐失其传”,不是说后继无人,而是说由正统走向了异端,走向了对王学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研究,浙江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初,沈善洪、王凤贤就出版了“文革”结束后第一本阳明学专著——《王阳明哲学研究》。九十年代初,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又整理点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卷,120万字),后又翻译了《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编集了《阳明学研究》(吴光主编)和《阳明学新探》(钱明主编)。并从阳明学的研究拓展到刘宗周、黄宗羲及整个浙东学术的研究,出版了《黄宗羲著作汇考》(吴光著),《黄宗羲论》(吴光主编)、《黄宗羲三百年祭》(吴光等主编)、《论浙东学术》(方祖猷、滕复主编),编校了《刘宗周全集》(戴琏璋、吴光主编,6册,250万字)、《黄宗羲全集》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直接提及“异端”这个词,有以下三则。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恩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传习录》·下)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①(《文录》·三)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文录》·四)王守仁以上的言辞,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现了王守仁以万民共有的良知为立足点的实践伦理观,这是阳明思想的特征之一。为了知道这三则所表现的阳明异端论的独到性如何,对阳明学者的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做人之学探析刘辉平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中年以后讲学于贵溪象山,自号象山居土,故世称象山先生。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学的主旨,归根到底就是“做人之学”,其全部学术活动和思想都是围绕着“...  相似文献   

11.
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王公望王阳明《甲申中秋寄阳明子》(10)诗之“阳明子”当指王守仁。望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兵部主事时,因劾宦官刘瑾,被滴贵州龙场驿丞。后被起用,...  相似文献   

12.
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仁学、周程道学而最后为其心学所传承。阳明在极力摒除朱子学于道统之外时,对作为同调的象山、甘泉心学之不够精一皆有所不满,并以明人伦之学极力驳斥心学为禅学之诬评。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阳明的道统论呈现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也表明道统论依然是儒学未来发展所必须面对之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刘师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心学的影响甚为明显。宋教仁、陈天华比较倾向于从知行合一方面接受心学影响,刘师培则主要用心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 刘师培(1884——1920年),江苏仪征人,字申叔,号左(?),他祖孙三代“世治左氏”,又以年少中举,名噪一时。1903年前后,他卷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其后又鼓吹无政府主义。他有很深厚的国学根基,好以古书证新义,其所著《中国民约精义》即是他用古书论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他力图揉合中、西学术,构铸自己的革命理论。他尤好心学,称赞王学“以自得为主,以变法为宗”,同卢梭指斥君主顽守旧法相近。他力言“良知之说出于孟子之性善,……今欲振中国之学风,其惟发明良知之说乎!”他崇尚陆王,甚至把王阳明抬到几乎同孔孟一样的高度。他写道:“夫阳明以大贤亚圣之资出于学术坏乱之后,而德行功业炳彪三百年。当其盛也,其学固风靡天下,然数传以后宋子学者力诋之,至拟之洪水猛兽。此固蚍蜉撼大树者矣。”  相似文献   

14.
刘宗贤 《东岳论丛》2004,25(6):155-160
王阳明晚年有四句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的是格物。"曾引起身边弟子钱德兴、王畿的争辩。阳明殁世后,钱、王争论并未继续,更大的分歧却发生在江右王门与越中弟子之间。又,王学自明末在学者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下渐走向衰落,批评王学的人又多以四句教为攻击目标。凡此种种,都说明阳明心学思想与王门四句教之间不一般的关系。所以,从"四句教"分析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可对阳明心学及阳明学派的思想特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己已(即公元一七二四年一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一七七七年七月一日),是我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戴震一生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活动,他是清代考据学的皖派代表人物。他的学术特点是不盲目崇古,主张为学有根有据,所谓“实事求是,不偏重一家”。他在训估、声韵、历算、地理沿革、名物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只把这些方面的研究看作是治道明经的手段。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盖不得,非从…  相似文献   

16.
一、阳明学之东传与内在危机王阳明(1472-1529) 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官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卒于江西南安(即今江西大庾县)①。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门人嘉兴霄知府徐必进有感于“师门学术,皆有关切,不可不遍行”② ,遂梓刊行,名之为《文录续编》并《家乘》三卷③ ,行于世。阳明思想因而赖之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东邻的朝鲜和日本,  相似文献   

17.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重评王学学风———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路新生阳明王学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遭遇可谓大起大落:明中叶以降,王学风靡一时,遍及大江南北,学界几无不被其浸淫者。时至晚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之迅速恶化,浸润于文人士大夫意识底层之“资治”治学目的论亦迅速...  相似文献   

19.
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周利生十六世纪上半叶,当王阳明的“心学”风靡全国之时,在江淮一带出现了一个与王学有极大差别的泰州学派。该派以王艮(1483—1541)为代表,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某些反道学的积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王学根本对立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20.
在王学开始盛行时,就有人出来对它进行批判。首先举起批判旗帜的是罗钦顺和王廷相,他们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继他们之后的,则是陈建以朱学的观点对王学的诘辩。(一)陈建的生平和《学?通辩》的问世陈建(公元1497—1567年),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县)人。“自幼纯心笃学”,年十九,其父病卒于广南府知府任所,年二十三补邑弟子员。嘉靖七年(1528年),年三十一,中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