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热寂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自发能量转换过程,绝非“可用能量”不断丧失的过程,而是给定环境下能量转化条件(尚未被自由随机运动占领的可能微观态)递减过程,由于可能微观态数目并非守恒量,所以热寂说不能成立。此外,该定律描述的自由随机运动趋势,绝非事物唯一发展趋势,还有与其相抗衡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力所产生的决定论趋势。这两种运动趋势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有结构非线性耗散过程,形成了生态—社会超循环回路。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 一定的人和事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客观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通常理解,宏观环境是指与特定事物相联系的,较大范围中的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微观环境则是指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的对该事物起直接影响的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有个客观环境问题,其优劣  相似文献   

3.
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仍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拟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矛盾,即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列宁也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毛泽东同志讲得更明确:“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是对客观物质世界运动本质的科学抽象,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相似文献   

4.
论主流     
<正> “看主流”是毛泽东同志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趋势、方向、前途方面,揭示事物联系的普遍本质和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实际工作的辩证法,而提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论》)但是,统一的事物内部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等同的、均势的,而“总有个主,有个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50页)这就决定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事物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都要求党的建设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推进。党建规划应遵循战略定位与策略配套、问题导向与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与精准预判等基本原则。这也构成了新时代制定党建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宏观逻辑。从系统观念来看,新时代党建规划是以党性为核心,以“三维五性”和“六大建设”为基本要素的同心圆系统。“六大建设”要素的适度调整使党的建设深度推进,从而影响党性中“三维五性”要素的变迁,这构成了党的建设的系统论逻辑。以三大思路逻辑、同心圆结构和系统论为基础,可以尝试构建党的建设指标体系,并适度兼顾以宏观战略环境、中观空间环境以及微观策略环境为主体的外部环境系统。这有助于制定具有正确指向性、严谨科学性、系统和谐性的党建规划方案,以更加“系统”与“科学”的党建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道”有多种含义,本文以第二十五章为中心,围绕“字之曰道”来探究这里的 “道”概念的具体涵义。此章对“道”的描述涉及了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规律五个方面的特性,基于这五方面的描述而“字之曰道”,表明了此“道”乃是标识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规律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的概念。借助于此概念所表达的宇宙整全原理,本质上是世界一元性与世界多样性相互统一的辩证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田萍 《学术月刊》2023,(12):52-61
宏观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虽然是微观个体配置的综合,却也有着不同于微观角度的前提基础、细节特征和度量方法。微观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变从而资本和劳动只作为投入要素,且在有效市场条件下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数量约束。宏观环境中资本和劳动既是投入要素也是生产系统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系统性质,受自然规律等条件限制要素总量没有任意性。因此,宏观要素配置状态的影响因素除了微观结构差异还有投入要素总量的变化。借助C-D生产函数,在论证劳均资本大于和小于1个单位的两种状态时,生产系统的资源配置优化特征并不相同。针对现有关于宏观要素配置的度量方法都基于微观结构差异而不利于最优状态衡量的问题,给出了规模报酬不变经济体以变化的要素弹性参数作为资源配置状态指标的度量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宏观经济体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向,是提高生产中数量相对多的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对规模报酬不变而生产函数资源配置参数的变化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曾经历的三次显著的宏观要素配置关系改变,原因各不相同。最后,结合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中国当前发展特征,给出了进行宏观生产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平衡协调的概念平衡不仅是生态和自然科学、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也是哲学、文艺、美学研究的课题。恩格斯说:“物质相对的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63页)。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平衡常在。正是由于不断的平衡协调,才构成了事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朗诺弩斯),“富杂多于统一”(尼奥古斯)?,平衡是事物发展的“黄金点”。平衡是美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是新的审美意识系统,更需要平  相似文献   

9.
“周期”是大自然中最简单又极深奥的规律。近几年来,科学家们很注意对大自然和人类活动进行宏观比研究,发现从经济发展、疾病流行到天体运行、人的感情变化等都有一些周期性的规律。由于周期性能展示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寻找、预测并掌握运用这些规律和内在联系的一门新兴科学——“周期学”便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0.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5月2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理论课题组邀请院内外30名专家学者对社会机制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现综述如下: (一)社会机制的涵义、要素、类型、属性。主要有六种观点:1.认为机制是事物在运动中各相关因素(包括内部结构与外部条件)有一定向度的、相互衔接的律动作用联系,包含有效耦合、动力同向、传递畅通三要素;2.认为社会机制是社会规律的作用形式和利用方式;3.认为机制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各相关因素、各组成部分间通  相似文献   

12.
论新闻传播的宏观意识郝跃南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新闻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宏观”这两个字在各类新闻理论著述和作品评介中频率很高地出现。比如:记者和编辑“要用全新的发散形、网络形的思维方式,对各种事物作纵横交错的宏观上的整体考察”①。经...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能动性仿佛仅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认识论辞典》)其实,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能动性是指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引起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能力。当我们讲事物的“自我运动和发展”,“世界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时,就是承认一切客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一:反求诸己的哲学方向哲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外的,一个是向内的。作为向外的,就是学习、格物、实践。它的前提是,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渺渺大千世界都是未知的,要在“格物”、实践、接触它中才能认识它。在认识这些事物中才能“概括”、“抽象”出宇宙之理。这种方法把宇宙看作是“平面”展开的,是“广延的”,人类的知识是在逐个、逐次的认识事物中逐渐积累的。作为方法,它目光外向,在接触、研究事物中达到认识事物。与这一方向不同的,是向内的方向。用《周易》的话来说这就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上传》)。它是“返求”…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调整”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认识调整中的辩证法,我们就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调整的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平衡与不平衡 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是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要理解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需要认识平衡和  相似文献   

16.
<正>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人们可以彻底认识世界”,这是两个传统的哲学观点。我们认为,这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 “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说不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外在矛盾即内外因交互运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毛泽东同志也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些论述明确揭示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可分离性,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  相似文献   

17.
<正> 辩证法就其作为事物运动客观规律这个方面来说,固然被称之为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但就其作为事物运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反过来成为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方面来说,则不可避免地同时反映了主体状态和相应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主体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以及相应的实践发展水平.而这些东西,又跟一定人种类型在自己历史开始时的“原始选择”和语言工具联系在一起,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期”明确为一定的“文化类型”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势.所以作为理论思潮的辩证法,则不但具有反映一定社会时代发展内容的历史形态,而且还具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并具有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联系带有综合性、总括性的特征.它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地说,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便呈现出一个周期.事物的肯定阶段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的起点,,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那么怎样确定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呢?这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和确定它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9.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当前哲学界普遍承认的说法。我认为外因本身是复杂的,它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切外因都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我想作一初步探讨。外因作为一事物以外的他事物作用于该事物,它的作用方式可以表现为:或者释放出能量去促成、影响、制约、阻扰、破坏该事物内部要素的矛盾运动;或者以其一部分要素或其内部要素矛盾运动所产生的新要素,直接进入该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或者以其全部或部分要素的整体性矛盾运动直接作用于该事物。先讨论第一种情况。倘若他事物释放出能量去促成、影响、制约或阻扰某事物内部要素的矛盾运动,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外因是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为能量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它可以在物  相似文献   

20.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成三条: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②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③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量变在先,质变在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无限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实际上告诉人们:一事物变成他事物的这种变化,总是可以归结为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变化形式的先后相继、相互过渡、相互交替.这就是说,量变与质变的“互变”,正是质量互变规律的核心,或者说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