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 《现代交际》2012,(6):49-50
日本礼仪拥有令世人广泛称道的独特魅力。魅力之独特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共同课题。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明治时代,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奠定了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对待传统礼仪的基调。社会意识与舆论是决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学校及社会教育是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明治日本积极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并使之得到了弘扬。本文试从礼仪社会意识与舆论、学校及社会礼仪教育、茶道复兴与女性礼仪三个层面探究日本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韦英 《现代交际》2014,(10):208-208
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种历史文化,在约束人们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礼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通过传统的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文明诚信、勤俭节约等基本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本文就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探讨,提出了如何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出现了“国学热”这种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推波助澜的文化现象。“国学热”虽不能代表文言文的复兴,但却极大提升了文言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2001年高考中,南京考生蒋昕婕一篇满分文言文体作文《赤兔之死》受到社会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后,学校里的“文言文热”也渐成趋势,文言文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心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为核心的改革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青年大学生中则出现了一系列“热”:西方哲学热、勤工助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校园民主热……从这些“热”点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但是,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业务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基础文明水平差及对社会生活困惑和不适应也时有反映、这些矛盾的现象对  相似文献   

5.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而,对民族文化传统解读、再认识的活动也风起云涌.我认为,如果要复兴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解读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7.
馈赠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那时只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简单的交好行为,经过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馈赠活动被统治者加以规范化,赋予和注入了礼仪的内容,使它带上了强烈的人伦道德意义和色彩,成为中国传统文明殿堂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人们所进行的大量馈赠礼仪活动中,共同遵循的伦理准则和信奉的行为文化信条有三点: 一是“投桃报李”。它来源于《诗经》中的著名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倡导的是一种“礼尚往来” 的行为准则,“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要求人们共同遵奉:真诚相助、…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最为普遍的问题。为了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有一种文化去教育和承担。武术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蕴含了古代哲学、古代礼仪和最起码的人性教育。本论文根据当下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结合武术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就武术教学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武术的传统思想可以从传统礼节,诚信、正义谦让等方面对高校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及其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根据作者近来读到的有关论著对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研究的社会文化和理论变迁的背景以及一些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做了简略的介绍。对于社会文化人类学来说,“全球化”不是文化同一化,而是商品、钱、人、图像、技术、知识和思想等各种客体和主体,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过的广度和速度的流动。“本土化”则是对应于上述“全球化”的另一个社会事实。同样,传统的复兴往往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内容。作者还根据自身的文化观察与思考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历史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是指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各民族之间保留着形式稳定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和发展,形式稳定的中华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有五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分析了日本人自杀行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对自杀特有的道德评价;“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宗教的思想与生死观;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与“内疚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及饮酒文化现状 中国是酒的国度,酒的发明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酒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以酒为核心内容,又超越了对酒的简单具体抽象,包括社会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辐射面极广,大至政治、经济、外交、文学,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与酒有关.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文化已渗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酒文化是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敬老文化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孝亲敬老”的传统家庭美德和感恩思想,“尊老敬贤”“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的仁爱美德和大同思想.弘扬敬老文化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必须继承这三个主要思想. 第一,要继承“孝亲敬老”的传统家庭美德和感恩思想,自觉把它升华为“尊老敬老”的社会公德并落实到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上.中国五千多年前就有系统孝道和礼法来规范人的行为,孝道对于维护家庭和谐友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继承并大力弘扬.当今中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社会公德,既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之一。“和文化”在儒家思想阐释和衍发下,显示出了独特的内涵,并在社会、生活、教育、政治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宣传和运用。儒家“和文化”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用“和文化”加强大学生教育有利于道德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德治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16.
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培养公关意识,树立礼仪规范是当今时代给技校生提出的新课题 公共关系学及礼仪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8.
<正>婚俗主要指的是从恋爱、嫁娶、生育到婚后生活等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婚嫁行为方式和婚姻家庭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与婚姻相关的形态、观念和礼仪。“律令”与“礼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婚嫁制度的两大要素,而法律与礼仪又是由政府与社会势力来指导和规范的。从俗到礼,从礼到律,从礼到法,是一个教化与法令并存的进程。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经济与文化不平衡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使现代婚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趋向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德育有四个趋势:1.德育内容的多元化趋势。我们继续加强和改进传统德育的“三观”、“三义”、“三德”的同时,创新意识、规则意识、国际精神、人格的塑造、生态的道德、网络的道德等内容,在上海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将日益突现;2.德育渠道的渗透化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青少年德育的渗透性会非常明显。德育必须结合一些具体的学科来实施,也  相似文献   

20.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礼仪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掌握并运用好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正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学好礼仪,用好礼仪,正是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要发挥礼仪在素质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重视礼仪的学习,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