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昭帝时期 ,曾召开了一次旨在讨论汉武时期某些政策得失的盐铁会议。至汉宣帝时 ,桓宽依据其所见到的盐铁会议记录撰成《盐铁论》一书。此书《七略》及《汉书·艺文志》皆有著录 ,且班固称桓宽“推衍盐、铁之议 ,增广条目 ,极其论难”而成此书。其后之历代史志著录皆承此说 ,别无异辞。至清 ,姚鼐始疑《盐铁论》中 42~ 5 9篇所论为桓宽臆设之言。台湾学者赖建诚先生继之又提出此问题 ,并加以考证 ,称《盐铁论》后半部文字并非根据盐铁会议议文而撰 ,而是桓宽臆造的结果。笔者剖析了赖氏言论中的疏漏之处。又举出大量实据 ,从而证明《盐铁论》后半部分非桓宽臆造之作  相似文献   

2.
桓宽的《盐铁论》,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思想上也倾向于豪族。班固提到桓宽写《盐铁论》“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推衍”,是其根据议文整理铺叙的意思,不是胡编;“增广”,只是增设了条目,设有虚增。据此,应当承认,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根据记录整理的史书,而不是“一部处理历史题材的对话体小说”,“处理经济题材的对话体的历史小说”(郭沫若说,见《盐铁论读本·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8》)。因此,本文把《盐铁论》的思想倾向,当作秦汉时期真实的豪族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从1989年开始,京沪一些中青年评论家就指出,随着文学的历史转变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前新时期”的神话已经讲完了,“后新时期”的文学阶段已经开始。就作品来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从审美品格上看,“前新”文学是一种呐喊、控诉、抗争的文学,形成了创作上的“喷井现象”和接受上的轰动效应。《我应该怎么办》、《乔厂长上任记》、《人啊人》……这类题目,足以使作者和读者一齐兴奋;而“后新”文学则变得冷静、冷峻乃至冷漠起来:《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厌,《懒得离婚》、《不谈爱情》的疲沓、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4.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盐铁会议是西汉昭帝时期举行的一次讨论武帝时期政策得失的会议。据《盐铁论·杂论》载 ,参加这次会议的贤良、文学共有茂陵唐生、鲁国万生等 6 0余人 ,这些人于《汉书》中无传 ,其人其事已不可详考。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经考证认为魏相是参加盐铁会议的贤良之一。其立说中颇有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6.
杨勇 《理论界》2010,(9):128-129
《盐铁论·晁错篇》中出现了论辩双方主张与前后整体思想不一致的错位现象,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认为这是双方辩论中偏离主题过度延伸造成的无意识错位。  相似文献   

7.
《兰陵笑笑生考》以史实证明徽州在五代的时候,萧祯占据江南,曾经使用过“兰陵”郡号,破除了金学界自古以来只有“北兰陵”和“南兰陵”的纷争,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为《金瓶梅》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金瓶梅》作者署的是真地名假字号,“笑笑生”就是为《水浒传》作序的託名天都外臣的汪道昆。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文化内涵及创作技巧的传承、政治态度在书里的反映来分析,《金瓶梅》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万历初就急流勇退闲居家乡的史称“南北两司马”的汪道昆。汪道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有创作《金瓶梅》的文学天赋,有创作动机,而且有创作时间——作者据此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徽州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8.
《赏景先要心净》作者张福勋原载 1993年3月1日《包头城乡建设报》赏景人的心境,在审美观照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创作前的审美过程,帮助作者“味象”和“体物”,从而捕捉到自然之灵性与真谛;而且在进入创作过程时,又能够“陶钧真思”,成为文学构思的心理前提。  相似文献   

9.
曹杰 《阴山学刊》2006,19(2):84-90
《盐铁论》中记载了西汉中期盐铁会议上贤良与文学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二者同处辨论一方,但贤良与文学在义利、法治与德治、农业与工商业、奢侈、匈奴等问题上的思想主张并不尽相同,分析其差异对于研究中国思想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孟学史包括《孟子》传记博士、孟学思想史、《孟子》章句学三个层面。检讨其中的孟学思想史,需要立足于《史记》、《盐铁论》、《法言》、《论衡》四部名著。这样一种“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告诉我们:孟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是通过逐步消解“孟荀齐号”范式、不断凝聚“孔孟一体”规模而得以提升的;汉代思想家与贤良文学们之所以提升孟子的历史地位,根源于孟子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又是跟汉代的政治建设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它对唐宋间的孟子升格、《孟子》升经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因果模式在话本小说中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它符合了编者与读者欲在作品中寻求“天理”的审美要求;其次它能让话本小说的结构更趋完整。而因果模式的负面效应则表现为:忙于交待前因后果的笔法有时使作品显得支离破碎;庸俗的报应思想也削弱了作品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深度与力度;此外因果模式的固化使得唐传奇的改写完全失败。当然,随着话本创作面向现实的趋势的加强,作者的创作热情与读者的审美焦点,不再为因果模式所局限。因果模式这才逐渐被突破,而因果模式的瓦解,其实也意味着话本小说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体,逐渐淡出了文学舞台。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以独特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分类法和“动态”的文学史模式,它以“独白的文学”与“复调的文学”相对照,把作品里的声音由“独白”到“复调”的变化,作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分。这种文学史分析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察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思路。依循这种思路,我们发现原有的分析系统可能既缺乏准确的把握力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事实上,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并不是“线性地”从象征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而是存在着“独白的诗”和“复调的诗”的杂错与对话。前一种诗以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他们的诗是个人的“心灵史传”,反映着诗人个人生活中的一系列“精神事件”;后一种诗以鲁迅(《野草》)、穆旦为代表,他们的诗是分裂世界中的思想对话,是把主体推向他所在的世界,推到他的对立面,通过对话性描写,展示比主体世界更为丰富的“生存全景图”。两种诗歌既分属不同的系统,又统一在相同的对空。二者的共存和对话,说明中国现代诗歌“共时”地展现着传统的文学气质和现代的文学心声,透露出20世纪中国文学仍属“转型文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催生而出现的,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受到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个人主义话语。在新文学的理论指导层面,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新文学内容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倡导的发展个性、个人自主引发了新文学创作初期爱情、婚姻题材的滥觞,后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使新文学在注重自我表达的同时具有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认为,文学发展史也就是不同的“神话结构和原型象征模式”递次变换的历史,可概括为三种模式;原生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后两种模式都是前者的“置换变形”.弗莱指出在三种模式进行“置换”后,文学又重新回到它的起点,现代派文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神话”。[1]弗莱的观点在现代派文学研究领域处于显著的地位,“现代神话”几乎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说法。毫无疑问,现代派文学中存在着一种新的神话模式,但当我们对整个现代派文学进行俯瞰后,会发现弗莱所说的“传奇模式”、“写实模式”同样是…  相似文献   

15.
<正> 原型批评说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为思维基础。作家在创作中无不受到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与影响,往往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叙述同样的故事和描写同样的主题,使各民族文学系统中经常出现具有普遍意味的原型和循环演变的程式。这种文学创作中的原型含义和力量比个人的心理经验更丰富更深刻更强大,能在接受主体的心灵器上激起全人类的声音,产生巨大而久远的艺术感染力。这里借用“原型”理论所闸释的“女性绕着男性转”的婚恋模式,不一定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普遍现象,也不一定是各国文学进程中出现的带有共同性的“原型”;然而这种“原型”在中国汉民族文学中却带有普遍性,它是潜藏在婚恋结构中更深的一种性爱文化模式。1.《雷雨》最能展示人性深度、最能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主要不是源于血缘关系而是深微复杂的两性关系。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论文学与艺术》211页),曹禺深切地体验了由两性关系不断调整或变奏所构成的悲喜交织的人生,转化为戏剧艺术后才使他“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一种  相似文献   

16.
早些时候,笔者曾在《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中写道:“对典范的尊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也许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提倡某种文学主张,不就是往往要靠创作本身——如各式各样的选本——的示范吗?明显如陈子昂,虽无多少理论,却能以其成功的创作影响于一代文风。”我因此而疑心,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典范的演变史。前不久,读到王兆鹏《走向规范与科学》(《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1期),这才知道西方现代已有“范式批评”。于是.一面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也一面窃喜自己的想法并不孤僻。当然,库恩所谓“范式…  相似文献   

17.
《盐铁论》是据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纪要所作的再创作,它以"春秋"笔法反映了西汉中期儒生与文法吏之间的政治对立,成为后世王霸之争、义利之辨的政治标本。北宋时期,在偃武右文、寻求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群体对于《盐铁论》的接受呈现出多元特征。早期多倾向于文学意象、历史典故层面的接受,同时亦注意《盐铁论》中资政类目的借鉴。在熙宁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士人借古喻今,以书中"贤良文学"、"桑弘羊"的符号表象,诠释自己的政治见解,映射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北宋关于《盐铁论》的诠释、接受特征,体现出彼时学术的演变倾向、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我在《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一文中,谈了自己对乡土文学研究的粗浅看法,认为对苦难的抗争与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文学的两大创作母题。“苦难制造了愚昧,愚昧又恶性循环地加重了苦难”,几代中原人“决心结束苦难命运的果敢行动,构成了中原文化重获新生的精神支柱和雄厚基础。”中原作家创作中文化反思力度的不断强化,让我对创作前景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相似文献   

19.
李莹 《鞍山社会科学》2006,(4):38-38,32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绘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另一种则认为,《楚辞》与《诗经》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各自独立的两大文化版块,是泾渭分明的两大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以社会群体为题材的创作当首推“知青”小说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这不仅因为知青生活为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又富于文学价值的生活素材,更因为知青群体里脱颖而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他们的知青生涯将使知青小说成为其创作道路上最有份量的作品。相比之下,我国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有百万之众,而这一段在当时无限辉煌,后来又无比尴尬的人生经历却很少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见到踪迹,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近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王曦昌的新作《紫色学历》,这是新时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