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道光年间的禁烟问题,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些与过去传统观点不相同的新见解。现在简述如下: 一、清朝统法集团内部不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以及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史学界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与穆彰阿、琦善为首的弛禁派,在要不要严禁鸦片这个问题上,两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但是有关的档案史料证明,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许乃济虽曾上过一个《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清变通办理折》,但当时除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外  相似文献   

2.
1871年,沙俄趁我国西北边疆动乱之机,出兵占领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此后,围绕交收伊犁问题,中俄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在这一交涉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步分化为对俄抵抗和对俄妥协两大派别。抵抗派的主要人物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一批具有爱国心的地方官吏和京师的“清流”;妥协派则以一贯奉行对外投降主义的李鸿章和朝廷中的奕訢、沈桂芬为代表。而高踞于清朝统治集团顶端的慈禧太后,从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和利益出发,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中叶,国际上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系列不可解脱的危机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兰时,第一强大的英帝国主义作为寻求解救危机的一大发现,便是看中了中国是一块“肥肉”,向中国输出大量资本,其中以倾销鸦片为主。由于道光皇朝的腐朽统治,烟毒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者横行霸道,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就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公元一七八五年——一八五一年)为首的严禁——抵抗派认为“鸦片流毒中华”、“足以贫民”、“足以弱种”,①“若犹泄泄视之”、“则为害甚巨”,②他们坚决地主张,内惩奸贼,外抵国敌;不管是谁,只要偷运、贩卖、吸食鸦片的,都要依法制裁;治罪轻重,以对国民经济危害大小为标准。一八三八年下半年,林则徐向皇帝曼宁(即道光)奏折,十一月,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一八三九年初到鸦片进口地广州实行查禁。  相似文献   

4.
清朝鸦片走私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逐年猖獗。清政府反鸦片走私斗争和鸦片走私活动是同步进行的。到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异常激烈。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为导火线,使这场反鸦片走私斗争,最后走向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由于清政府接连失败,使其无力继续进行反鸦片走私个争。清朝反鸦片走私斗争,最终以悲壮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5.
史载,鸦片以药材纳税报关进口,约始于明万历年间。然其泛滥猖獗,实在清代后期。清廷为根除鸦片流毒,于1800年下诏停止进口鸦片,并累谕各地方官查拿鸦片走私、擅种罂粟及吸食鸦片者。但终因吏治败坏,颓风难挽,禁烟法令形同具文。1835年,外国鸦片向中国输入多达三万余箱。不少地区罂粟田连阡陌,而且开设烟馆和吸食鸦片者大都逍遥法外。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对禁烟持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要求变通解禁,放松限制;有人认为应  相似文献   

6.
回顾并重新思考爆发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山西反清斗争对于姜瓖的反清问题应有恰当的评价;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高潮的兴起,是清朝统治集团实行严酷统治的必然结果;山西人民的反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一些让步政策。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夜,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反对鸦片侵略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反映到地主阶级内部,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也再度激化。一八三六年至一八三九年(道光十六年至道光十九年)发生的鸦片论战,就是在地主阶级改革派(即严禁派)和守旧派(即反禁烟派)之间进行的、以禁烟政策讨论为形式、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为内容的一场儒法大搏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这场儒法斗争,对于揭示尊儒反法和投降卖国的联系,研究儒法斗争的演变,认识近百年来思想领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特点,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斗争,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以英国为首的西资方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从一八三九年十一月三日(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英国侵略军在广州穿鼻洋上首先向我水师开炮为正式开始,至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关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的前辈们写出了不少文章和专著。但是,我们发现在有些文章和专著中存在着这种现象:即对人民群众和汉族将士抵抗国外侵略的斗争写得较多,评价也颇高,这是应该的。但对于有些清朝满蒙将士的抵抗却写得极少,有的书避而不谈,有的则全盘否定,斥责他们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后20年,改革呼声非常微弱,这与当时的文化状况密不可分。道光和咸丰两代从皇帝起都冀图以经世致用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的实事求是精神蕴含着引导中国学习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夷夏观念、宗法自然经济观念、固有的管理观念和运行机制,加上知识不足,又阻塞了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0.
陈化成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之时,正值东南沿海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与林则徐一样,对鸦片毒品深恶痛绝。他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多次阻截英军的鸦片走私船,打击了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陈化成临危受命,调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集聚于  相似文献   

11.
预备立宪失败与中国政治近代化受挫党怀清,陈曼娜1906—1911年的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朝统治者自身变革要求的体现,是对封建政体进行的调整与变革。当时,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三大政治势力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分别提出了三套不同的政治近代化方案:清朝统治集团希...  相似文献   

12.
近代向欧洲派遣留学生是继幼童赴美之后的又一次借异邦以育才的举动,其延续时间长,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深远,在中国留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留欧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一些探寻和审视,以期能对我们当前的留学教育变革提供有益的思路。一、洋务派借异邦以育才的思想和留欧学生的派遣 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官僚们经常为新式人才匱乏问题所困扰,深深感受到人才缺乏的不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当时海军建设为契机,派遣留学生赴欧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拉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在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中,一部分具有进步倾向的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反侵略爱国思想,有的还亲身参加到抗英斗争的行列中去,这些士大夫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活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士大夫人数不多,影响不小,其主要代表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黄爵滋、包世臣、张穆、陈庆镛等人,本文主要是介绍他们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禁烟、抵抗侵略的爱国思想。坚决反对英国的鸦片侵略,主张严历禁止鸦片  相似文献   

14.
读者广场     
清宫片太多了 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指出:“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庸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5.
清朝沿袭明朝官制,建立起从中央的大学士、尚书,到地方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州,而至知县的封建官僚体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发布政令,决定一切;但“朝廷敷布政教,全赖州县奉行”。全国一千三百多个(散州四十八个)县官是清朝政令的直接  相似文献   

16.
<正> 第一次鸦片战后,殖民主义者变本加厉掠卖中国人口,迫为苦工,东南沿海人民群起反对,坚决抵制。封建地主阶级中某些憎恶这一伤天害理行径的官员和有识之士,也纷纷予以揭露抨击,并开始提出关心和保护海外华工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重新考虑一向歧视和摒弃华工的错误做法。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李鸿章在中秘订约谈判中,力争保护华工的态度,正是当时清政府面对现实,检讨过去以及逐步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一《水浒》里的封建官僚与梁山英雄,是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两组根本对立形象。虽然,官僚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不如英雄形象,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义,这是不该忽视的。真善美是在同假恶丑的相互比较相互斗争中存在与发展起来的。梁山好汉叱咤风云的英雄业绩,是在矛盾斗争中得以表现的。这矛盾的另一方,便是以封建皇帝为总后台的贪官污吏,抽掉和削弱这一方,梁山的好汉即失去了斗争的对立面,失去了表现英雄性格的一个基  相似文献   

18.
简述洋务派买船与造船活动所遇到的阻力孙占元西方侵略者依恃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了抵抗侵略,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时期提出了购买和仿造外国船炮的建议,从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清朝统治集团对此不以为然,林、魏的主张只能束之高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除了正面与英法侵略者作战、交涉外,还从侧面组织力量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抵抗,即由地方官绅出面,召集民众,实行团练,出击和扰乱侵略者;而皇帝和地方官则佯装与己无干,暗中进行操纵,给予扶持。这种奇特的抵抗方式用清朝皇帝的话来概括,便叫作“招民团练,辑民攘夷”。笔者现据史料对此加以论述,以就教于方家。1 清政府推行“辑民攘夷”政策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了。到1849年的广东“反入城斗争”前后,这种方式已经发展成比较固定的外交模式。其时,英国公使文翰请求进入广州,并率领英国兵船驶入省河要挟。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组织社学民勇数万人齐集两岸,挥矛投石,杀声震天,暂时挫败了侵略者进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的帝党迅速土崩瓦解,后党顽固派甚嚣尘上。围绕着权力的再分配和已亥建储的恩恩怨怨,统治集团又在重新排列组合。义和团的兴起既大大加速了这种分化组合,也为各派登台亮相提供了必要的场景。在如何对待义和团与对外和战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基本上形成了抚团排外和剿团和洋两大派,彼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本文试从分析各派心理的侧面去探究人的行为的深层意识,考察以情感为基石的人际关系,审视决定人的政治倾向的文化、个性及生活空间等因素,以期对分析当时的政局和各派所采取的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