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山西农村小额信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我国引进小额信贷模式之后大致有三种组织方式。山西省小额信贷的发展主要由各级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试点公司和邮政储蓄等机构进行,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风险与问题,防范风险及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山西省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小额信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但农村小额信贷管理的不规范,经营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特别是对照尤努斯模式,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无论从政府监管的效率,还是从小额信贷机构支农效率,农户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都与尤努斯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小额信贷效率略显低下.因此,应该采用符合农村小额信贷监管模式,营造标准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以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起源于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研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小额信贷机构为主体,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为依托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新模式。并对小额信贷中的资金来源、风险规避、利率选择、信用体系建立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其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利率问题始终是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四川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的小额信贷为例,提出利率市场化是小额信贷机构实现盈亏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求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农户小额信贷经历了近8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建立供求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农信社、农户及供求结构矛盾方面来分析我国小额信贷供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1993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引入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15 年间,在中央相关文件和央行、银监会的政策指导下,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在为农民和低收入者提供贷款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典型经验,开展中国小额信贷项目,首先要明确其合法性地位和穷人享有平等的信贷权利等问题。文章从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制度监管、信用基础、征信规范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小额信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应。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小额信贷自身存在的许多阻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完善小额信贷经营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投入等。  相似文献   

8.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实用学科,它已经引起语言学及其相关领域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应用语言学近年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显著。对俄罗斯应用语言学现状的分析阐述可从机器翻译、语言识别、逻辑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自然语言的术语研究等方面进行。这些问题的研究状况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俄罗斯应用语言学的整体发展和学科走向。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小额信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小额信贷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既要进一步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重点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及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额信贷是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消除贫困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在首先明确小额信贷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种类及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扶贫效率上的优越性,并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机构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环境视角下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历程,对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也使小额贷款公司面临一些紧迫问题,这些问题又制约了其持续发展。总结并参考国际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适当尝试商业化运营,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鼓励自由竞争、加强政策优惠,增强小额贷款公司赢利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指导,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额信贷对农村贫困社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孵化器的作用,但因小额信贷分散、成本高,且无担保,一般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最终导致资产风险加大,使得追偿成本和难度加大,因此商业类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丧失动力和积极性。若利用农村贫困社区传统文化对信用的约束,挖掘农村贫困社区的群体信用潜能及创富潜力,重视女性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构建新型小额信贷模式,可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小额信贷及其可持续性的定义,提出了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并据此分析出我国农村目前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最后就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小额信贷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政策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就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500多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历史进程中,各国对小额信贷大多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同时,强调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对小额信贷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注重小额信贷风险的控制。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给我国小额信贷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今后小额信贷要逐步实现从福利型向商业型转变,小额信贷的利率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而且小额信贷机构要不断夯实自身发展基础,强调规范发展和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鉴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通过金融创新使弱势群体尽可能享有平等的信贷服务机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然而 ,我国基层金融机构不仅存在严重的“失血”机制 ,更是缺乏与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相适应的信贷服务技术 ,成为制约其生存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台州市商业银行案例表明 :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 ,小额贷款不仅能按照商业化可持续原则实现金融机构、弱势群体、政府等主体共赢 ,而且能使弱势群体具有更好的信用 ,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 ;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解除绝不能仅仅通过给予多少资金等“输血”式扶贫援助 ,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使其尽可能享有平等的信贷服务机会 ,进而促使帮扶产生“造血”功能 ;借鉴国外成功的小额贷款技术 ,通过本土化创新将原先经验化的操作模式固化成能够复制的标准化贷款技术并进行推广 ,是弱势群体获得金融可持续支持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弱势市场信贷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信贷市场分离均衡现象,并建立了贷款需求者的均衡选择模型、信贷机构贷款供给路径模型和银行预期利润函数,研究了微型信贷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相关参数的特征分析,论证了信贷机构期望收益的最优路径。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广东小额信贷市场的存续机制;并针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发展的特征,从风险防范、示范效应与政策激励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归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能否更好地适应乡土社会,对于提升乡村振兴绩效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呈现当前城归青年的乡土社会适应性问题,本研究围绕城归青年的乡土社会适应性问题何以体现,城归青年的乡土社会适应性问题缘何产生以及如何帮助城归青年适应乡土社会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城归青年乡土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反思,有助于城归青年成功化解返乡后面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邮政储蓄银行已正式挂牌,在社区银行定位的同时被委以服务于农村的重任。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实施邮政储弩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经营不仅符合国际邮政储蓄金融制度变革的潮流,而且对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对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经营战略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对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个阶段对我国20世纪以来"国家"和"乡村社会"这两大主体的关系演进所构织的农村文化谱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研究认为,文化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衍生的,共处于政治变革的世纪大背景中。在现代化的发轫期,当国家与乡村社会相对分离时,有组织的国家和有传统的乡村社会均产生了寻求变革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的衔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当国家高度动员和高度整合乡村社会时,国家文化显得强势而正义,原有的农村文化形似消解或者选择蛰伏。高度重合的国家与乡村社会必然产生巨大的张力,在国家回归公共文化引导者和公共文化服务者的角色,乡村社会成为孕育农村文化的主要主体之后,农村文化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形成的基本共识,也是百余年来农村文化衍生的基本脉络。当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并逐步型构的历史体系,对它的研究必须关注整体,进而预设一种理论框架,如此,才能将微观制度的变迁置于整个农村秩序之下。村落第三域可以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解释。具体而言,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应被视为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中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基于二者关系而衍化出的第三域的组成,凝聚力、自足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属性,而自治则是其组织和生活规则。这一框架具有三点意义:可将村民自治权定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可将村民自治进程中遭遇的问题概括为村落第三域核心属性淡化的表现;有助于指明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