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构成一对直接的社会矛盾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特征。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在我国现阶段政治、思想、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有广泛影响 ,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思想障碍。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措施 ,坚持不懈地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斗争 ,是符合国情民意、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没有比较彻底地完成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任务,这就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将长期面临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而且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大任务及其思想政治原则、方针和方法,形成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打下了政治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保证;这一时期民主力量的增长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封建主义残余不仅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产生种种弊端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重要根源之一,而且也是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障碍,严重困扰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去完成反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世纪的三次思想解放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思想解放,五四运动;第二次思想解放,延安整风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三次思想解放所一脉相承地反对的共同的主要对象就是封建主义,而唯有第三次思想解放对封建主义的清算有更彻底的趋势,因为它带来的经济腾飞改变了封建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即我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未圆满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思想意识层面的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存在着以下不足:把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终结等同于观念形态上的封建主义的消亡;对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对封建主义思想本身缺乏具体准确的如实认识;在反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主次失调等失误,封建主义残余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批判封建主义是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抉择,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论为指导,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制度性安排,加强制度性建设,加大反封建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而且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大任务及其思想政治原则、方针和方法,形成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8.
反封建主义与21世纪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未圆满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思想意识层面的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存在着以下不足把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终结等同于观念形态上的封建主义的消亡;对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对封建主义思想本身缺乏具体准确的如实认识;在反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主次失调等失误,封建主义残余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批判封建主义是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抉择,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论为指导,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制度性安排,加强制度性建设,加大反封建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恶梦初醒的中国导向了现代化建设的轨道。然而,对中国社会行程反思的结果,尤其是对反封建文化浪潮反思的结果,使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中国现代化行程中,那个千古幽灵——封建主义文化——依然时时缠绕着中国历史的辕轮,抑阻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提出应当重视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问题。这是符合实际的。本刊七月初,邀请部分作者,以“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小生产者的思想影响,都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大敌。其中尤其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不仅在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有其深刻影响,而且又长期被我们所忽视,没有受到有力的批判。这正是林彪、“四人帮”得以横行十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批判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应当是当前和今后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当然,如同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的思想影响一样,要根除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也不是单靠批判所能奏效,而是必须看重从它所由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条件上解决问题。但是深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必将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扫清障碍,促进问题的解决。基于这种考虑,本刊特将座谈会上的几个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动力进行多视角分析,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其走上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道路。而唯有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将使命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和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概括,才能从学理上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变革,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制度基础的奠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三个阶段。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其领导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建构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和谐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召开的谋划“建设新中国”的一次重要代表大会。七大不仅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论证了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构建了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化社会”的蓝图,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和重要政策,初步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七大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与世界现代化不同的两种形态,即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和主动现代化。文章以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为研究点,对孙中山与毛泽东在实现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努力中外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了比较,并得出了两大启示:现代化理论应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须从全球的角度把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们理解全球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断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大力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是我们党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武器和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8.
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的趋向,然而,"现代"的西学起源特点,使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面临持久而艰难的"现代中国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运用经济现代化范式,对此有了初步的求解,然而其延滞后果却给现代化的进一步求解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术界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尚研究不多,重视不够,而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对这一期间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它不仅是研究教育的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此,通过了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事件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关系、分析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地域性特征,总结出近年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研究成果,掌握、了解其现状、特点、局限性和发展趋势,对今天的教育研究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