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伦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伦理”是相对于“教化伦理”而言的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与道德结构理论。生活伦理与教化伦理在主体、追求目标、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调节领域、意识形式和传承方式等方面均是不同的。教化伦理要以民众的生活伦理为基础,民众的生活伦理也要自觉认同国家教化伦理的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一个社会的完整道德结构应该是国家教化伦理与民众生活伦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涉及其基础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其中的学科性质、理论内容、结构体系和基本关系及其相关的方法论原则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学科性质上,当代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坚持价值与事实相统一观点和方法的必然结论;在理论内容上,应从人的"双重生命本性"及其"双重生命价值"上来理解和看待目的价值追求与履行责任义务等方面在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中的地位和关系,由此而言,目的论和义务论等矛盾的融合统一,就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结构体系上,应抓住道德和伦理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汲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观点与思想范式,立足"道德是人之为人之道与人之生成的终极关怀价值"和"伦理是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规范"之立场和关联,采思考当代中国伦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在基本关系上,当代中国伦理学要转变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坚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新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道德价值的特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功利与超功利、实践与精神、相对与绝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种伦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学视角下,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范畴,是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种因素构成的。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实践,体现在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辨析二者之异同有助于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在道德理性视野中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性意识高扬的道德理性对封建婚恋理念的颠覆到个性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融合与背离,再到红色道德理性与传统道德理念的交融,直至"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理念对现代婚姻情爱价值与意义的消解,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的主题内涵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而制约其深层叙事结构的是道德理性精神在20世纪国人主体意识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主体在"义务利他"前提下"自在自为"的选择,至高准则是"至善",这是道德形而上剥离后的价值判断。但是,道德的规定性不应仅存于理性范畴,其价值的合理性意义更在于社会实践功能的合法化逻辑。只有排除道德价值实践的现实障碍,将道德的价值理性融入社会关系当中,渗透于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社会道德体系,实现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本位作用,方能实现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统一,体现道德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理想设计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悖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理想可谓是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精心设计,严密而和谐,具有高度抽象化、层次化和对等化的特色。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意识,儒家道德理想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道德实践与儒家道德理想的悖离证明儒家道德理想设计是失败的,这是儒家思想的悲剧,也是历史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估价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影响及价值,还中国道德生活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我国封建道德中无视个体价值和道德主体地位、割裂个体权利与义务的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将道德政治化、礼制化的教化模式是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历史文化根源.延缓着青少年学生新型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学校德育必须树立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尊严意识,摈弃封建德育的负面影响,坚持人的义务和权利的统一、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德性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人正处在新旧道德历史嬗变的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冲突、道德评价失衡、价值取向紊乱、社会评价系统双重或多元标准,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由变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的发展。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特征的伦理精神,是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