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是评价诗歌的重要角度,也是确定诗歌格调高低的主要尺度。把握这种关系的是诗人,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处理体现出诗人不同的艺术姿态,而这种姿态对于诗歌的艺术效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诗歌的精神向度主要取决于诗人对诗歌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诗歌历史考察,诗人在处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时,一般主要有四种姿态:对话、介入、逃避、消解,对这些姿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效用进行比较细致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当下诗歌的现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歌走向鼎盛,有渐进的过程.从开元初到天宝末,盛唐诗坛一直在演进中渐次走向辉煌.从诗人身份上考察,诗坛的主要诗人由权贵转变为下层官吏和布衣;从地域上考察,诗歌的地理分布也是逐步扩张,从京洛等文学发达地区扩张到城邑乡野乃至关山塞漠,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两种趋势同步发生,相互伴随,诗人因身份下移而远离了政治中心,诗歌也在不同地域出现并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3.
W.S.默温被公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中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怪诞的意象、凌乱破碎的句法及篇章结构以及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令不少读者望而却步.事实上,默温的诗歌风格并非从一开始便呈现后现代特点,他的诗歌在1952-1970年由前期向中期的过渡中,经历了一段由形式化、经典化走向自由化、开放式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诗歌的衰亡缘由及其社会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诗歌已失败而走向衰亡。某些诗人是造就诗歌病态及诗歌尴尬的主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新诗潮”中存在朦胧、古怪、粗丑、反传统、反“诗美”等极端、病态现象,严重地反危害于诗歌。诗歌是社会学范畴之一方面,诗人要扮好社会的“正式角色”,走进大社会,创作合乎社会期望和审美规范的作品,维护诗歌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77-82
狄金森诗歌中存在多个说话者,其中女孩、女人与女王的声音是诗人多重身份在不同阶段的化身,标志着诗人从借用小女孩声音挑战社会规约、坚持独身以抗议妻子角色到确立女王声音权威以重构乌托邦式诗意自我的升华。深度隐藏且未受重视的女巫声音则构成整个诗集中不和谐的音谱,却更能反映女诗人作为社会边缘存在的身份困境。狄金森赋予巫术以颠覆性隐喻意义,从中挖掘神圣与崇高,体现出诗人从边缘向中心的突破,实现精神上的反拨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当代诗歌陷入难言之困境。诗歌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诗歌再度辉煌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会走向消亡。消费时代的诗人主要有坚守者、迎合者和推销者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诗人在捍卫着诗歌的尊严和精神高度。为诗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政府部门、广大读者及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戴望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过了一条西化、进而民族化的道路.文章从戴望舒诗歌意象选择以及相应的音乐性的民族化倾向考察,发现戴望舒追求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派保持一定距离而坚持民族化,而这正是戴望舒诗歌获得独特韵味而最终走向民族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现实经验是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也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来源。但对于德语诗人策兰来说,诗歌创作并非从诗人个体的现实经验直接走向诗歌作品,而是发生在其个体现实经验被悬置、被扭曲的他者时空中。在此时空中,诗歌与陌异的他者相遇并对话,在向他者的敞开中增强诗歌意义的不确定性,甚至禁止对诗歌意义的具体阐释,以保持他者的绝对陌异性。同时,他者又成为诗的来源,诗人通过时间星丛和语言栅栏既将诗立于时代的现实之中,又溢出个体的现实经验,达成对诗歌意义自由的追求,让诗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英美诗歌意蕴的视听觉动态诠释法就是用民间象形舞和中国古典舞为媒介,生动细腻地演绎诗歌的意蕴和内涵。从舞蹈的视角使诗歌焕发出崭新的耀眼光芒。作为诗化的舞蹈、舞化的诗歌,舞蹈诗把抽象出来的诗歌元素或符号巧妙地融入舞蹈中,用动作图解诗句、翻译诗情,让诗歌意蕴在舞蹈中得以再生。实现了艺术美学各领域间的动态转换与承接。  相似文献   

11.
理解和领悟自身的文明处境,并在诗歌中对这一处境做出创造性的回应,是每一个成熟的诗人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当代诗人,由于华夏文明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复杂处境,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艰巨和复杂,由此导致多数诗人无论与传统文明还是现代文明,都处于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造成当代诗人以痛苦、孤独、焦虑以至仇恨等消极情绪为写作动力的原因,也是其主体分裂、主题和形式趋于破碎的内在原因。而吉狄马加的诗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以主体的完整、主题和形式的和谐为特征的相反例证。吉狄马加所置身的彝族文化圈,一方面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与人们当下的生活仍然保持了有机的联系。他的诗从这一文化状态出发,在当代诗歌中呈现了独特的面目:既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保持高度的和谐,同时出色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一个自洽于其固有文明的诗人对人的世界和自然万物的深邃理解以及由这理解所生发的深沉的爱。诗人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关切、倾听和领悟为起点,走向了对他者的理解,走向了对其他弱小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类普遍价值的关怀。幸福、理解、爱、和谐,这些伟大艺术的基本主题在吉狄马加的诗中无不得到有力回应。吉狄马加的诗不仅成为当代诗歌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也为当代诗歌的重新出发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马华诗人开始走向个人化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关注、解构性的反神性写作以及"后乌托邦"的想象方式。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把诗歌导入晦涩难懂的灾难性绝境,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马华诗歌的边缘化,使马华当代诗歌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5):110-114
21世纪后女性诗歌日趋成熟,精神向度逐渐多元。延续1990年代的日常化写作诗意与智性并存的走向愈加深化,底层生活及其生存现状大量涌向诗人的笔端,与存在、灵魂、信仰等相关命题的揭示打破了理性、深刻、哲思与女性天然悖离的神话,使得女性诗歌出现了更多的异质元素,拓宽了诗歌本体的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诗歌与时代的紧张关系入手 ,观察边缘境遇中 90年代中国诗歌的反思与寻求。文章认为 ,90年代中国诗歌是反省的、过渡性的诗歌 ,不以形成某种典范或出现杰出诗人为标志 ,而以个人意识、感受力的解放和趣味的丰富性见长 ,具有疏离“重大题材”与共同性主题 ,用语言破解权力与暴力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以“反讽”、“叙事性”等语言手段探索了包容矛盾复杂的现代经验的可能性。这种诗歌的特殊意义在于 ,它偏正了 2 0世纪中国诗歌主流强调抒情批判而相对忽视言志 ,重视群、怨而兴、观不足的现象 ,重新理解和实践了五四时期提出的诗歌“具体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庄伟杰 《晋阳学刊》2005,(1):103-108
真正的诗人总是保持恒久的前倾姿态,在人格上确立一种自觉的边缘意识.正如古今中外一切大作家大诗人一样,余光中的生命境界和精神世界是立体多元而又充满矛盾的,同时也保持其微妙与和谐的统一.余光中展现的世界具有多重的美学内蕴和多维路向.我们发现,当诗人从边缘立场出发,至少在两种向度上同时展开一是既能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心灵图景与创作主体的生命感受;二是又能作为表现出人与超自然两个层次的契合上,发出关于人类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和关注以及体现出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真义.余光中诗歌对当代华文诗歌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2001年5月31日《打工诗人》在广东惠州市创刊,"打工诗歌"概念形成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打工诗歌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蔓延至全国,打工诗歌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本文以地处内陆的陇东打工文学群的诗歌创作为例,分析打工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及表现,以推动打工诗歌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报《银杏》继夏雨诗社后成为校园诗人的又一交流与发展平台。文章主要通过对《银杏》诗歌栏目的编辑设计及诗歌文本的流变两方面对《银杏》诗歌栏目进行研究,探讨90年代以来诗歌的边缘性、个人化与学院派等问题,为整体校园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学生思维方式与关注对象的变迁提供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刘继林 《学术探索》2005,(5):129-133
诗人韩东在80年代中期以语言实验的姿态颠覆“朦胧诗”的精英化写作,90年代又以“民间写作”对抗“知识分子写作”,边缘与夹缝是诗人韩东的生存状态,“反叛”和“突围”是其诗歌行为的方式。在对韩东诗歌行为作回顾性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将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李广田是新文学史上与何其芳、卞之琳并称的“汉园诗人”,然而长期以来,他的诗人形象却被“散文家”的面目掩抑得有些模糊不清了.揭开历史的帷幕,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广田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新诗从初创阶段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向成熟的历程,而且还反映了五四落潮后一部分知识分子重新定位、寻觅文化根基的思想轨迹,并从中折射出独特人文背景下的某种文化心理趋向.因而研究他的诗歌就具有了独特的诗学意义与文化价值.本文欲就此作些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促动下,由五四白话新诗延伸而来的中国现代诗歌又一次发生转型,诗人们从艺术的象牙塔走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文化广场,把五四以来的现代新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晋察冀诗歌是民族解放战争语境下的一道特殊的文艺风景,从诗歌审美形态的独特性、诗歌样式的灵活性,以及诗学理论的自觉,都能见出抗战时期独特的文化生态和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