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同时也要树立“社会科学人才是社会科学院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社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社科人才引进,这对于社科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科学院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围绕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环节,以建立高水平专业人员与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为目标,实施人才兴院战略,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  相似文献   

2.
社科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和创新以及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咨政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努力构建培养、选拔和使用以及管理社科人才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95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评选揭晓20种期刊获奖占社科期刊总数的5.45%近日在哈尔滨结束的东北三省报刊管理工作会议,首次开展了东三省优秀社科期刊评选活动,《辽宁青年》、《演讲与口才》、《党的生活》、《学习与探索》等20种期刊被授予“’95乐北三省优...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标新文科建设目标要求,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双创"教育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短缺、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制约了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双创"教育质量提升.为此,研究提出应当完善"双创"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跨世纪青年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王金凤跨世纪的伟业必将由跨世纪的人来创造。全面提高青年素质,培训锻炼大批青年人才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根本所在。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和体能素质。我国的青年人口资源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但目前,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给我们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需求不断增长.养老与健康行业急需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青年人才.21世纪中国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创新能力."涉老服务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平台,推动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多方建设,为涉老服务乃至健康产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科研活动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鹏 《学术交流》2005,42(7):184-188
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工作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进行科研活动对提高编辑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说来,通过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期刊编辑筛选稿件的能力,编辑加工稿件的能力,组织稿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社科界”的概念给出了初步定义、大致界定了“社科界”范围,归纳出社科界具有广泛性、参与性和普及性三大特点,并就基层社科联在社科界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做了初步分析,提出基层社科联在社科界具有的信息传递、牵线搭桥、社科公共管理、维护基层社科工作者权益和社科普及宣传等五个方面的作用。文章还从对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不够充分的原因探究着手,就基层社科联在社科研究过程中的供需衔接、选题参谋、协调服务和推进成果转化四个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时期属于青年期的一段,当然具有这一阶段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但是,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是带着朝气、希望、追求和种种玫瑰色的幻想走进大学的,他们渴望成才,向往成为学习好、能力强、爱好广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平均年龄在十七...  相似文献   

10.
熊晓平 《学术交流》2002,(4):171-174
茅盾当年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科理论期刊要破除狭隘的“内向性”的束缚,以学科特色和学术权威立足于学术界,共同追求创造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各家期刊都要有自己的学术品位与文化追求。期刊有无特色和成就,取决于主编有无办刊理念、智慧和个性。社科理论期刊呼唤茅盾式的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求"真"和社会科学的求"善"完美地融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之"美"。但自从培根和孔德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后,因研究领域的完全不同,加之知识界的文人相轻,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断裂,互相排斥。本文就是从科学发展的必然性上,主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促使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结盟,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主要表征为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材料和完善既有理论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由单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机构(企业和科研单位)和国家(政府)构成,所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主要由创新主体取得创新理论成就的知识转化能力、人格品性素质、思想观念意识以及社会体制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of young peop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rren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oday. Without a firm scientific foundation, there can be no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in the labor, moral, or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men and women, nor any solution to the task of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individuals politically active, competent, loving their work and able to do it, and ready to defend their homeland," set by the Twenty-sixth Congress of the CPSU. (1)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rguments fo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sciences. We underst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s an umbrella term that includes different ways of bringing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ogether. Our focus is on four arguments based on different ideas about how the cognitive scien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social sciences: explanatory grounding, theoretical unification, constraint and complementarity. These arguments not only provide different reasons why the cognitive social sciences—i.e.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programs that aim to integrate the social sciences with the cognitive sciences—are needed but also subscribe to different visions as to how these sciences might look like. We discuss each argument in three stages: First, we provide a concrete example of the argument. Second, we reconstruct the argument by specifying its premises, inferential structure and conclusion. Third, we evaluate the argument by analyzing its presuppositions, the plausibility of its premises, the soundness of its inferences and potential conceptual ambiguities. In the final discussion, we compare these arguments and identify the most compelling reasons why the cognitive social scienc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5.
康德对自然与精神的划界,导致价值从认识论隐退,从而使实证主义有机可乘,以知识论取代了认识论,这让哈贝马斯感到震惊,于是,哈贝马斯通过重新考察认识论,以兴趣为导向作认识的基础,力图恢复认识论的价值意义。为此,他分析西方实证主义兴起对社会科学产生的重大影响,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科学,认为把价值从社会科学中驱除的做法,危害着社会科学自身存在的价值,应该通过辨析自然科学方法使用在社会科学上的危害性,提出社会科学应该采用批判解释学,摆脱自然科学方法论阴影,从而克服社会科学所产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社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目前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看,地方社科院的新型智库建设都还面临重重障碍,如认识不到位,沟通渠道不畅通,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研究方法不适应等。因此,地方社科院要顺利实现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张杨 《社会》2009,29(4):148-166
本文回应了尹海洁等两位作者对笔者的批评,并再次质疑了证伪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本文指出,由于“迪昂奎因”命题的存在以及社会科学命题的或然性,简单证伪并不可能;而波普尔和尹文所谓的复杂证伪则不可取,因为这种证伪本质上基于归纳法,相对于证实并无优越性和简便性,因而也就失去了波普尔立论的根基。同时,社会科学的统计检验自有其意义,并不需要冠以“证伪”的名号;而“可证伪性”即使存在,但在定量研究中既缺乏操作性,又完全被涵盖于 “解释力”这个概念之中。基于以上理由,“可证伪性”不具备成为社会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意义,证伪主义不是社会科学赖以立基的逻辑基础。本文还延伸讨论了证伪、限界条件和发展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新使命,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解放话语权,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目标,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理念,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途径,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诉求和基本取向,是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首当其冲的要务。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式逻辑角度阐述了社会科学普及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含义,认为探讨社会科学普及的意义既要考虑社会科学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又要考虑广大社会公众的社会科学素质及其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还要考虑我国的社会制度、价值目标以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社会科学的普及要坚持创新与普及、科学性与通俗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势"概念的科学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属性,即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活动,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势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求导过程,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通起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为信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真正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