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消费科技、追求时尚、理念西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女性在进入生育的生命周期时面临着来自家庭(族)的、社会的、工作的,更有自我文化认同的冲突。这些现象反映了所谓的"现代"女性在生育文化认同中存在形式上的现代与观念上的传统冲突的局面。以传统的"婆媳冲突"为直接表现形式,这一群体的年轻妈妈依然囿于传统的父权制观念的认同中,并没有完全走出这种观念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朱天文是华语文坛上最优秀然而也是最难解读的小说家之一。从都市书写、身体书写与语言书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由此发现其一以贯之的后现代抵抗姿态。朱天文书写的台北是都市的台北、后现代的台北,借由这一书写,她填补了华文文学中书写抵抗后现代大都市的空白;朱天文的身体书写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借由书写情欲展开后现代分崩离析的认同探讨,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她对生命对时间的焦虑;而语言是朱天文作品最醒目的标志,她不断地试验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终于在《巫言》中大获成功,对她,语言/书写既是抵抗后现代的一种姿态,更是她生命的形式,她的原乡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传世之作《传奇》,凭借中国文人感时忧生的文化人格,准确把握世态人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剖析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由于家庭、社会、时代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传奇》中的小说,无论是人物及其命运、作品的思想意蕴,还是作品的语言、意象等,无不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奈保尔的代表作品《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莎玛这一女性人物形象。莎玛是一位典型的传统的印度教妇女,生活中受到种种压迫。她试图通过一些途径来反抗并寻求出路。但是由于男权社会的压制,她的反抗只是徒劳的,最终也无法获得独立;与非离散的女性相比,莎玛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她的家族分崩离析,她的丈夫只是个毫无优点的反英雄式的角色。莎玛所代表的离散的女性处于一种无依无靠、濒临绝望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相似文献   

6.
人生景象的呈现与表达--铁凝短篇小说创作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她所提出的"景象说",见解独到,成一家之言.她的短篇小说就是在此指导下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景象的呈现,而且通过诗性、智性和象征等个性化的表达,构建了短篇小说含蓄蕴藉、韵味隽永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斯皮瓦克的研究让英语世界的读者熟悉了法国女性主义,但是同时她又质疑以法国女性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女性主义。以西方女性主义自我为中心来解释妇女面临的问题,界定妇女的政治目标,忽略了妇女之间所存在的种族与阶级差异,遮蔽了第三世界妇女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往关于农民维权的研究都忽略了维权本身的权利从何而来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只有在具备乡村行政设置中的成员资格以及乡村伦理中的道德成员位置时,其维权行动才可能有效。文章通过对一个由特殊的群体——"代耕农"组成的村落,描述其村民从有成员资格到无成员资格的过程,在经验上补充了"依法抗争""以法抗争"等研究框架所忽略的维权状态——无法维权;在理论上,扩展了"合法性困境"的"所指"范围,并分析了由资本、基层政府以及地方权力所组成的多重支配系统,如何构成了"代耕农"的抗争困境。  相似文献   

9.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相貌平平 ,但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其原因就在于她独有的性格魅力。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独立和自由 ;与众多普通女性不同 ,她敢于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 ,蔑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同时她又具有善良的品质 ,她如一团火 ,温暖、明亮、纯洁。她向人们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女性唯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书中的女角色有几十人,重点描写的也有十余人,而作者却用其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为书名,尤其是庞春梅仅仅是个丫头,确实令人费解。倘若弄清了这三个女人在小说的创作意图、主题及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便可看出作者选用她们为书名的深义。  相似文献   

11.
Marital terminations are life transitions that may lead to changes in diet, activity, and body weight. This investigation examined how marital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 body weight,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cross-sectional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from the 1992 HRS cohort age 51–61 and the 1993 AHEAD cohort age 70 and older. Results in the HRS cohort revealed that even when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variables, widowed wom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obese than married women, while men who were never married, divorced, or separated were more likely to be underweight. Results in the AHEAD cohort showed fe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marital status and weight for either men or women when demographics were controlled. Clear gender variations appeared to exist in how marriage is related to body weight among unmarried older adults, with widows in their 50s being obese and divorced/separated/never married men being underweight. However,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in weight were not present among much older adults of either gender. Jeffery Sobal is a asociologist who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ivision of Nutritional Scienc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He has studied food systems, food choice, and is currently examining social aspects of body weight and obesity, particularly marriage and body weight. Barbara S. Rauschenbach is a sociologist who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Division of Nutritional Scienc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She has studied food insecurity and food assistance, and is currently examining marital status and body weight.  相似文献   

12.
阿特伍德的小说体现了女性的身体政治这一微观的性别政治: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统治。女性身体是父权制凝视、铭刻与规训的被动客体。但女性身体并非父权制文化所建构的那样表现为纯粹内在性和肉体性,并非沉默的,卑贱的。女性常借助无声而有力的身体来抵抗父权制权力。女性身体的觉醒和抗争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国际领导力不是支配和控制他者的强制能力,而是在国际事务中吸引他者追随的软性能力,其基本构成包括政治影响力、经济发展力、文化感染力和国格魅力。布什政府在四个要素领域都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际领导力,奥巴马通过务实的复兴战略,积极修复美国的国际领导力,逐渐带领美国走出布什的负面遗产。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如何在坚持自己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同时,又使自己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当代问题.美国总统布什的清华大学演讲事件是一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实践,也是全球文化认同的场域.①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interviews with a diverse group of 30 women aged 46–71 to understand how they experience signs of aging, such as weight gain, gray hair, and facial hair, in everyday life. I find that some women’s responses are in line with normative femininity and appearance norms. Others, however, focus on different gendered meanings of the body that are connected to care-taking, work, ageist treatment, and past abuse. I argue that feminists should apply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femininity more broadly than appearance and attraction issue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living in an aging female body in a gendered society. In the conclusion, I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for public health policie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 on gender and the body.
Julie A. WinterichEmail: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日,北平《世界日报》再次开辟《妇女界》专刊,主编由男性变为女性。在女主编金秉英的主持下,妇女的声音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出来,内容涉及社会的诸多层面,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命的关怀。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编者倡议妇女走出家庭,为国贡献力量,但是又不能放弃家庭的责任。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妇女界》所讨论的重要议题。该专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参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调整与构建,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社会性别关系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她从来不曾对女性的存在做过浪漫的期许,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使她洞见了生命的空洞与无奈。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鲜有自觉的生命意识,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如同动物般挣扎在生与死的轮回场上。萧红是一位热衷描写死亡的作家,但她没有一般作家关于死亡的诗意化想象,更多的指向了死亡本身。萧红以她深邃的内在质询探索着女性的命运,提示着女性悲剧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女明星是伴随着“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文化现象,身体的解放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女性对个性的向往;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的景观,女明星、电影和都市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观众对那些明星的崇拜和追捧则在于明星的“奇观”效应和满足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革的亲历者,穿越30多年的时空距离,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接地带,旅美作家严歌苓凭借《白蛇》等作品,从童年及女性主义视角对文革作另类反观,对非常时代里的幽僻人性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探察,着力揭示出一个时代的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