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砺  王佑辉 《南方人口》2012,27(6):60-68
为了系统考察和分析我国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本文引入了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这两个观察指标,通过1995—2008年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南高北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东强西弱;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在研究期内有所下降,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则显著提高;建设用地人口密度不存在δ收敛格局,但存在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格局,九大土地利用区中仅西南区和苏浙沪区存在俱乐部收敛;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既不存在δ收敛格局,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格局,但存在条件β收敛格局,且九大土地利用区均呈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根据普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在计算机微机上绘制1990年上海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的方法,阐述了从等值线图所看到的当前上海市人口分布的一些特点;进而把它与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绘制得到的1982年上海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了上海人口分布的演变及其原因。用同样方法,可绘制得到商业营业额分布、饮食服务业营业额分布、职工密度分布等,把它们与人口密度分布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从深层次上探讨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并可讨论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宁夏南部脱贫致富与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某些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足、人口密度相对稀少,但却未能摆脱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相反,因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较低,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灾难更甚于那些人口密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于是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通过实施经济开发战略,提高环境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8,(6):62-74
本文利用民国北京人口统计档案资料对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做出动态分析。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大特点是分布不均衡、密度大及人口性别比高。北京内外城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远大于四郊,各区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北京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增长呈现明显的圈层式特点及差异性变化。北京内城外围各区人口密度及其增长均大于中心区域;外城内侧区域人口密度大于边缘区域,但内侧区域人口密度增长却慢于边缘区域;东郊区、南郊区的人口密度及其增长大于西郊区及北郊区。总体上北京各区人口密度增长表现为内城快于外城,外城快于四郊。北京城郊区人口分布格局并非静止不变,内城人口密度呈现出由低于到最终高于外城的变动,外城人口数量也呈现出由少于到最终多于四郊的变动。民国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北京城市居住格局的改变、公共机构的建立、城市商业消费中心的北移及外来人口的聚集等。民国北京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因此人口性别比一直较高。北京男女人口城郊区分布不平衡,外城人口性别比最高,内城次之,四郊最低。民国北京人口性别比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以未婚男性青壮年居多,大量过剩未婚男性人口成为婚姻市场中的被挤压对象,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人口经济密度分市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然而,从本省各市人均国民收入、人口密度来看(见表1),本省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并不平衡。本文拟从人口经济密度角度出发,试图把这两种不均衡联系起来考察,分析本省人口经济密度的分市差异,揭示本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妥之处,请师长赐教斧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依据1982年甘肃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人口分布和密度、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城镇分布三个问题。一人口的地理分布和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数量,一般以“人/平方公里”来表示。这是人口地理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和该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1982年7月1日,甘肃全省总人口为19,569,261人,比1949年的968万多人增加了一倍。全省人口密度为43.1人/平方公里,还不到全国人口平均密度(105人/平方公里)的一半。但省内各地县人口密度不平衡,有的还相差颇大。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衡量其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对于新疆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以及增长规划,也应该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和制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洲腹地。位于我国西北边疆,面积165.95 km~2。占我国土地总面积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省区。将它的人口资源和自然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环境问题与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水环境问题 ,且地区间的水环境状况差异显著。水环境问题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协调 :水量丰富地区 ,水污染、水浪费十分严重 ;缺水地区 ,经济相对落后 ;缺水程度低的地区 ,人口密度较高 ,使水资源存在巨大的潜在压力。在影响水环境的相关因素中 ,人口因素的作用十分突出 ,社会经济因素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西兰是世界上人口较为稀疏的国家之一,至今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1/3(约11.7人/平方公里)。新西兰人口主要来自移民,华人已成为新西兰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地理资源和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经济的地域形式,对分析、预测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笔者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法国的人口特征作了初步考察,并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出发,就我国人口管理机制和人口政策的完善作建设性探讨。  法国处于欧盟的中心地理位置,面积5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26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05人。但法国人口主要集中在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80人。现在的法国人…  相似文献   

11.
人口密度和生育率:一项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世界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期。文章利用世界187个国家1960~2000年(间隔5年)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中国、印度和瑞典的个案分析,着重研究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率、生育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是除影响人口增长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生育率的水平和趋势,在未来人口预测中有必要考虑人口密度变量。中国、印度和瑞典的案例也反映出人口密度与生育率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稳定关系的实证分析(1953-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地区的人口逐渐趋向于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外生变量。在1953-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以西藏为代表)的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正的效应。总体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人口与经济增长一般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人口与经济增长可能不存在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人口分布图,往往采用点值法和分级统计图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同一密度等级内的差异性就不能得到反映。为此,我们实现了在 IBM-AT 微机、HIPID 数字化仪和 HP7475A 绘图仪硬件支持下,用 MAPEDIT、地理图形输入系统、AG 专题制图系统和自行研制的矢量栅格立体制图系统等软件,绘制任意视角、可调比例尺的更形象直观、更准确反映人口密度空间差异的立体人口密度图。输出样本有上海市中心区(分别以区和街道为绘图单元),上海浦东新区和上海普陀区等立体人口密度图和分级统计晕线图。用计算机编制人口密度图,是人口地图编制的新突破,这一首创性工作,为研究人口分  相似文献   

14.
基于SNEF的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揭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梯度变化,进而探讨人口集聚与扩散的趋势,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来解释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梯度变化的内在机理。区域密度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存在的兰州市、西宁市与临夏市三个人口高密度中心表现出不同的密度梯度变化特点,也反映出不同的人口集聚与扩散趋势。兰州市与西宁市呈现出密度梯度上升,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而临夏市密度梯度下降,表现出人口向外扩散的趋势。通过岭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密度梯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第一从业人员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密度梯度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地区间人口与土地资源及其关系具有不同特点。探讨这些特点,对于合理分布人口,开发国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一、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较为稠密。1984年末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5人/KM~2)的3倍。在1亿以上人口的7个国家中,我国人口密度高于苏联(12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1987~2007年毕节地区八个县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方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资源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毕节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毕节各县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稳步增加,呈现协同式的增长态势,但各县市之间增长速度快慢不一,显示了区域间的差异;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变动的影响日趋减弱,但是减小的幅度并不大,说明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尤以人均GDP和医疗条件变量更为显著;就人口密度的动态变化影响而言,除了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共同影响之外,毕节各个县市还表现出其个体显著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60年代初起,南朝鲜经济开始以年平均10%的增长率持续增长。1982年与1962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13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加到1,671美元。至1985年时,后者达到了2,047美元。南朝鲜在以较快速度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人口特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口增长及结构60年代初,南朝鲜人口的显著特征就是密度大、出生率高、抚养人口多。1960年年底,南朝鲜的总人口为2,499万人,至1970年达到了3,144万人,而至1986年增加到4,157万人。1960年人口密度为254人/平方公里,到了1985年底则达到408人。1983年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07人和316人。可见南朝鲜的人口密度是相当高的。在70年代以前,人口增长率超过2%,但1971年以后逐渐下降,至1986年降到1.25%。出生率在60年代前半期曾高达42‰,70年代前半期仍在30‰水平上,至1986年降到19.4‰。死亡率从60年代上半期的年平均15‰,经1971年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西北人口》2014,(3):33-36,42
人口空间分布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自然及人文两方面的影响,胡焕庸线成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基线。本文以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分析各级人12密度空间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剖面图可以发现,2010年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密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人口密集区用接近2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接近80%的人口;东南-西北两部分人口比重为93.77:6.23,胡焕庸线仍然是2010年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近百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依据近百年来分区域人口统计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分析甘肃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点。近百年来甘肃经济社会状况的巨变引起75个县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的变化,特别是以兰州市为重心的陇中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反映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对人口分布的集中效应;而陇南地区在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反映了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比重与时间序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汉、藏、回等民族交流的结合地带,总人口68.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4.06%(藏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5.64%),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29%。全州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人口密度最低的玛曲县每平方公里仅为3.3人。"十一五"期间,甘南州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