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吴玉章遭到袁世凯明令通辑,满怀悲愤的被迫亡命法国.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紧锣密鼓,妄图帝制自为.时在法国的吴玉章忧心如焚,惦念祖国,期盼着革命火焰再起.正当袁世凯沐猴而冠,准备黄袍加身,粉墨登场的时候,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全国人民反对复辟帝制的浪潮中宣布云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兴起的留学生运动,以留日和留法风气鼎盛,蔚为时尚,为全国所瞩目.前者以效法日本明治后富国强兵为特点.后者以“拟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为初衷,其发展横跨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时期,不仅给广大青年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曙光,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关于这两次留学热潮的情形及其意义,史学界已早有专论评说,故不宜赘言.但我们应当注意到,叱咤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3.
吴玉章和杨暗公同是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组织的创建人,同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党组织的优秀领导人.吴玉章比杨暗公年长20岁,他们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并肩战斗,为革命运动在四川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4.
1926年12月爆发的顺沪起义,是四川地方党组织具体领导的、我党历史上最早的武装起义之一。顺沪起义的规模和影响虽不及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但它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四川地方军队中领导策动的一次军事暴动,是我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次较早的尝试。作为四川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的吴玉章,自始至终支持和关注着起义的爆发和进行,尢其是起义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更是起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它推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很快发展为各地同志军的反清武装起义,起义迅速发展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巴山蜀水的革命浪潮汇入到了全国辛亥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为全国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辛亥革命,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吴玉章同志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吴玉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他始终置身在时代的最前列。他的一生,是“一部活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为纪念辛  相似文献   

6.
吴玉章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曲折而漫长的一生,始终不渝地追寻真理,努力奋进,由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而转变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者。中共中央在他60寿辰的贺辞中说:“你对党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你的崇高的人格,你的高尚的革命道德,你对同志对人类真诚的热爱,你的艰苦耐劳认真切实的作风,你的谦逊和蔼的态度,将永远成为所有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的模范。”吴玉章以其革命的一生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无比的崇敬。今天,我们研究和宣传吴玉章及其高尚的人格,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加  相似文献   

7.
《救国时报》是我党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刊物,它直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在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宣传我党全民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救国时报》发挥了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作为曾经担任《救国时报》负责人的吴玉章,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玉章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是较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社会历史问题的历史学家之一。分析研究吴玉章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予我们今天亦不无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吴玉章的家庭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章同志离开我们虽已二十几个春秋,但我们深深怀念他,这不仅缘于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伟大的人格力量,而且同样缘于他在历史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至今还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家庭教育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虽不及其德育思想系统丰富,但同样对现在和今后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就着手中有限的资料,本文拟对吴老的家庭教育观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2月30日,是我党久经考验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诞辰120周年。吴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正如中共中央在祝吴老六十大寿的贺词中所说:“你是中国革命最先进最觉悟的老战士,你始终是前进的,你始终是站在时代的前面奋斗着”。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庆贺吴老六十诞辰的大会上高度评价道:“他从同盟会  相似文献   

12.
林森,字子超,福建闽侯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对江西九江的光复,清海军的反正,以及建立中华民国和巩固共和制度,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林森后来能长期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从某种意义说,也得益于他在辛亥革命中值得称道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詹天佑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巨擘与科技前驱。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关心国事、热烈支持保路运动、支持辛亥革命、支持中国政治改革、捍卫民主政治理想的伟大的爱国者。詹天佑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与贡献,就像他在中国铁路事业上的贡献一样,也将永远被我们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革命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两大革命高潮。这两大高潮在时间上虽相距半个世纪,但彼此却有着先后继承的关系。太平天国以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姿态,结束了自秦汉以来绵延不断的单纯农民战争,为此后新型革命并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继承太平天国的革命传统,由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担负革命领导,从而将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正>《广东社会科学》从1996年起辟"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专栏,锲而不舍15年,深得学界同仁的倾心与爱慕,蔚为该领域的学术高地,对拓展和深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居功至巨。值辛亥百年大庆,忝为见证人之一,感奋无似。  相似文献   

16.
德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东 《江汉论坛》2001,1(6):62-65
在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中,德国无疑是当时干涉中国政局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之一,而在此方面的专门著述却非常薄弱。本文揭示了德国出于维护其在华既得利益而竭力 反对革命和竭力维护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现状,以确保其重点放在欧洲争霸上,说明了 以德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是中国革命的敌人,但德国的努力也在客观上维护了当时 中国的领土现状,使其免遭进一步侵犯。  相似文献   

17.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本文就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略作讨论. 武昌起义时,吴禄贞早已离鄂北上.从现象上看,吴禄贞似与武昌起义毫无联系,其实不然.吴是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思想的最早传播者,他在1899年日本留学期间,“受孙先生启导之处极多”,毅然加入兴中会,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革命党人.1902年春,他完成学业回到武汉,开始向青年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灌输民族反抗观念,“当时各军队各学校受其感应者、翕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先进人物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潮的“弄潮儿”,因此他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和时代一起呼啸着前进。鲁迅正是这样。“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炮声有如春雷轰鸣,震撼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在这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扬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精神,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神州大地上首次树起了共和国的旗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虽然后来辛亥革命最终归于失败,民主革命的任务远未完成,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革命先辈的精神和业绩永留人间。广西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也是辛亥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它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辛亥革命光辉灿烂的史册上,它有着自己光彩夺目的一章。  相似文献   

20.
田桐是辛亥时期革命党领袖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诚为一位由接受旧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而追随民主革命党魁全心投入革命,化身先贤志士的真实写照。田桐在发动舆论宣传、丰富革命理论、参与武装斗争、建设党的组织等方面贡献良多。文章以一批较珍贵的史料为基础,重在阐述田桐于革命理论上的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