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国内林立的人文期刊中,有几份在我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好期刊的品质而令我敬重的期刊,已经创办五十年的《学术月刊》就是其中之一。当我还是一位少年学子的时候,就阅读这份期刊;而今我已成为进入中年的学者,仍然坚持阅读它。我认为,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不一定是轰动一时的,但必定如醇酿老酒,葆存着绵长的魅力。在我的记忆中,《学术月刊》似乎未曾发生过什么轰动效应,但其持重醇厚的学术品质,却在中国学术界持续产生着独特的影响。我对《学术月刊》最初的了解就是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好期刊声望。以当时做少年学子的心境,觉得它是一份好得难以企及的名刊。我在《学术月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此时已是1995年,我已过而立之年。自1992年开始,我和一  相似文献   

2.
<正> 《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在《学术月刊》表发后(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一些同志对我提出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看法不一。安起民同志还专门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以下简称安文,凡引此文不另注)。笔者不仅对安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而且认为进一步弄清正确的感性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所以,有必要再谈些浅见。一方面答安起民同志,再是也希望其他同志正教和参加这一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4.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5.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3,(11):107-112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荟萃了当时国内最有名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多方筹措出版经费,续办或兴办了《清华学报》《边疆人文》《国文月刊》《文聚》等人文学科期刊,推动了战时中国学术的极大发展和文人学者的相互交流。与此同时,西南联大人文学科刊物的兴起,推动了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对战时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1957年我从故乡扬州来到上海读大学,就读到了刚刚创刊不久的《学术月刊》.当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屈指可数,印象比较深的,仅北京的《新建设》.《学术月刊》一问世,就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引人注目.我虽是一个穷学生,还是赶紧去补购了前几期.经过四十年风风雨雨,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已数不胜数,但《学术月刊》仍一如既往,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为众多学者所珍视.  相似文献   

7.
拙作《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在《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上发表以后,曾引起一些学界同仁的兴趣,该刊曾就此问题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专题讨论会。会上,有20余位学者就拙文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美学、哲学,乃至文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朱立元、陈引驰、夏中义、邱明正四位专家的意见已作为论文在《学术月刊》上陆续发表。此外,并未出席这一会议的曹俊峰、徐梦秋、晓声三位先生也撰文参与了此次争鸣。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有些学者基本上赞同笔者的意见,并力求在拙文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如邱明正、徐梦秋;有些学者对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也提出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9.
值《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出刊 4 0 0期之际 ,为迎接十六大、贯彻江泽民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 ,2 0 0 2年 9月 1 9日— 2 0日 ,《学术月刊》社在沪举行“学术期刊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讨论会暨《学术月刊》创刊 4 5周年纪念会”。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市社联、上海社科院领导郝铁川、李储文、尹继佐、施岳群、王邦佐、祝君波、周锦尉、武克全等和全国 2 0余家知名学术期刊负责人、本市著名学者共 1 0 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学术月刊》总编辑王邦佐主持。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学术月刊…  相似文献   

10.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学术月刊》社于4月10日邀请沪上及外地专家学者40余人召开了“20世纪的中国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士不仅就“20世纪中国学术”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性质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而且还就20世纪中国学术在中西文化与学术的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之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与教训、部分具体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脉络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和老作者,我热烈祝贺《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从50年代末开始,我就给《学术月刊》投寄拙作,先后发表了约七八篇以上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月刊》是国内刊物中坚持学术性并且办出自己风格、特色的刊物之一,质量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13.
4月11日上午,上海社联在文艺会堂隆重举行《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向大会发来贺信,充分肯定《学术月刊》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热情的勉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继佐、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和本市社科界2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邦佐主持.市社联副主席兼学术月刊社社长林炳秋汇报了《学术月刊》的工作.他说:四十年来,我刊对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都有所反映,并开展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专题研讨,为我国学术的发展,文化历史资料的积累,新领域、新课题的拓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刊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培养,作了不少工作.在纪念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团结和依靠广大学者,努力把《学术月刊》办成在全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是中国学术环境宽松、知识分子精神振奋的一年,有的学者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春天”。这是因为,当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随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地区都积极落实中央的精神。我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在当年都得到了提高,这也鼓励了我搞好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进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就要与报刊打交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还较少。1957年1月,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学术月刊》创刊了,很快…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26日至4月30日在曲阜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学者围绕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自由热烈的讨论。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有的同志认为儒家有“六重”,  相似文献   

16.
自1957年《学术月刊》创刊至今,转眼已是整整五十载春秋。在回眸这半个世纪来的学术跋涉之际,我谨向五十年来给予《学术月刊》鼎力支持、结下深情厚谊的广大作者朋友、读者朋友,向辛勤工作的几代编辑部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五十年来,《学术月刊》一直与时代共步,与历史同行,与新中国的学术事业和几代人文社科学者同呼吸,共命运。她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更迭,印证了学术文化兴衰荣枯的发展规律,折射出新中国学术事业坎坷而迅猛发展的轨迹。《学术月刊》五十年的历史,成为了新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一个完整而典型的缩影。作为上…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于1984年4月中旬在洛阳举行。讨论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展开了热烈的争鸣。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有关主题的新观点达七、八种之多。这一方面反映了《三国演义》研究的逐步活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部巨著内容的博大深厚。《三国演义》的主题,有的同志认为,应当通过深入的讨论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同志则认为,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命题来概括这样一部巨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也有同志主张不用“主题”这  相似文献   

18.
上海《学术月刊》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学术期刊,四十年来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佞亦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几篇拙文,如关于中国哲学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的民族梢神的论文,也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我深表感谢!今值《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绵阳市政协、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社科院联合发起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9月10日至14日在四川绵阳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一部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著,《三国演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从文学的研究拓展到文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