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新思路,它可以有效弥补农村单中心治理绩效低下的不足.乡村协同治理需要各主体间的信任与合作.社会资本可以为乡村协同治理提供信任与合作的网络,它与乡村协同治理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资本的正负效益都影响着乡村协同治理的绩效.因此,在乡村协同治理过程中要关注社会资本这个变量,转型传统社会资本、培育新型社会资本、鼓励农民参与.  相似文献   

2.
社会协同治理主张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实现社会有效协同治理,有赖于良好的社会资本.目前我国社会普遍信任缺失,正式规范先天不足、公民参与网络不健全、公共精神亟待培育等社会资本现状,这些都已成为社会协同治理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强化公共精神和公民认同,规范协同主体权责边界、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和健全协同运行网络,是实现社会管理中各系统、各组织、各阶层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多元协同精准扶贫是一种理想的贫困治理模式,它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身份的平等性和行动的协同性。多元协同精准扶贫与社会资本二者之间存在学理上的契合,良好的社会资本是实现多元协同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多元协同精准扶贫是改良社会资本的动力。但是,当前中国的社会资本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结构与功能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多元协同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改造传统社会资本和投资现代社会资本,以此推动多元协同精准扶贫的实现,从根本上治理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存在目标价值错位、多方协同有限、有效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志愿服务应以培育公共精神、积淀社会资本、化解隐患矛盾、协调多方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同构公共善思想基础、建立能动性回应机制、完善协同化运行体制等参与社会治理,从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产权角度出发,研究家族企业融资结构问题。以家族产权、财务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构建家族企业产权治理的动态模式,分析家族企业产权治理模式的演进,那么初创期宜采取家族产权主导治理模式;成长期宜采取家族产权与(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产权协同治理模式;成熟期宜采取家族产权、(外部)财务资本产权、(职业经理)人力资本产权协同治理模式。家族企业融资应该是"家族资本"、"员工资本"、"社会资本"三位一体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6.
治理与社会资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形式,是人们在政治和行政改革中所追求的目标。社会资本理论的勃兴为治理实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资本与治理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制约的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阻碍了治理的普遍形成。为此,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权力;加强制度整合、推动法治化进程;培育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及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资本危机得以消解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治理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多民族社区是结构复杂、异质化程度高的特殊社区,以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能够很好地帮助此类社区提高治理绩效.然而现阶段,由于城市多民族社区同质性社会资本远远多于异质性社会资本,使得社区仍然呈政府"管理"而非社区"治理"的局面.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实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必须提升社会资本,构建社会资本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其中关键是促使社区中的同质性社会资本和异质性社会资本相结合并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8.
协同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路径。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协同政府进行灾害治理逐渐走向理性化,四川雅安逐渐形成了以"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特征的灾区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和社会资本协同治理的平台运行模式。本文基于对四川雅安灾害治理实践的考察,总结了政府与社会力量自然灾害协同治理的自上而下推动、官僚组织同构、社会组织吸纳与培育、项目制运作的实践过程,并梳理出灾害协同治理"从科层动员到社会动员"、"从总体性控制到技术治理"、"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从偶发创新到扩散转化"的多重运行逻辑,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其他地区和领域中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平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现代社会管理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思想内蕴,并基于多中心治理和社会资本理论对此进行了具体解读。对协同治理是否具备可操作化的疑问,作者结合珠海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经验的分析,指出社会协同治理能够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分析美国"开放政府"有关理论,具体研究美国"开放政府"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公众专利评审"项目,从项目产生的现实背景、项目的运作机制两个方面考察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与定位,并进一步总结出在开放公共数据情境下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规律,即有效激励与多元协调。中国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关键,在于加强五个方面的顶层设计,即开放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五个方面统筹推进,分布实施。强调当前中国社会协同治理协同机制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应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变革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推进社会信息公开,实现由社会广泛参与和多元合作的"多元治理",改善政府在多元治理结构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过渡型社区”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治理难题.解决这类社区的治理难题的基础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分立的思维定势,对社区政治社会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治理方案的创新和绩效.社会资本是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理论工具,传统社会资本的崩解和现代社会资本的缺乏是“过渡型社区”的政治社会基本特征.重塑社会资本是实现“过渡型社区”的良善治理的有效方案,但却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政府与社会、中国适用性等方面的关系.文章通过社会资本的视角,重点分析“过渡型社区”治理难题背后的政治社会根源,以求获得学界和社区管理者对“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治理是继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治理理论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公共治理理论与模式,但在引入中国治理实践中却面临"利器还是钝器"之争。原因主要在于理论界对网络化治理的行政生态环境要件与支撑体系缺乏清晰的认知;实践中存在着包括多元合作体系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造就的大量社会成本、社会互动体系不畅造成的社会协同困境、利益分散化导致的治理持续性不够等诸多理论移植中产生的"排异"现象。通过强化社会资本,建立网络化治理的基石;完善参与体系,提升网络化治理能力;构建合作体系,优化网络化治理机制;建立评估机制,保障网络化治理效益等努力,可优化网络化治理在中国实践的行政生态环境,变钝器为利器。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相比碎片主义、全能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在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中吸纳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善治目标,合乎我国国情社情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打破政府全能的传统治理格局,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组织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维系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善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必然与特定的时空场域相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区域梯度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构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影响到多民族社会利益格局,诱发形成了当下的民族社会问题。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构紧张,需要提供整合型的解决方案:一是推动国家治理战略的转型,推动现代化走向公正协调的发展道路;二是调整民族问题的治理思路,发挥民族政策、地区发展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功能协同;三是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适度开放民族事务治理边界,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充斥在三大社会治理主体内部的关系约束及互动需求成为目标达成的制度要素。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可以窥见在中国三大社会治理主体的社会规范、社会信任及社会网的建设存在着内隐与缺陷,成为社会发展的软肋。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需要通过治理主体彼此的关系构建以及信任产生来维持一种协同上进的状态,有效将组织周围及内部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一种内外合力,将组织的社会资本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生产力,推进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治理离不开家庭培育的良好家风参与,对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之间协同关系的动态把握 是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转型的关键要素。 以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互进和制约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农村 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关系,在协同视角下从延续优势、发展经济、培育良好家风和落实配套政策这四个角度 为农村家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助推乡村社会治理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村改居是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其治理方式没有摹本可参考.浙江省的村改居社区治理探索主要从完善社区平台建设、社区设施建设、社区制度建设及社区品质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在治理过程中以"民需"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的协作功能,通过共富和乡愁治理实现共建共享治理手段的落实.浙江的探索经验可以归结为:政府与社会有机协同的治理方式切合了基层治理的中国实际,顶层设计上的有序治理与居民全面致富有机结合夯实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强政府、强社会的最优目标突出了中国特色,"田园社区"的提出成为"城进乡不退"就地城镇化方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转型经济视角下政府治理及体制性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和德治资源,形成"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在黔东南C寨地权纠纷处理中的权威互嵌、规则调适和话语转译机制,反映了实践层面的"三治"是一种"差序协同"关系,具体表现为分类协同与分层协同。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概括,是对演绎路径下"同频共生"型"三治"协同理想模型的深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但乡村治理实践中,差序协同"三治"关系的运作,受到多元组织载体、内生于治理单元的社会资本等限制,反之,"三治"融合将表现出更加多样的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20.
当前"乡政村治"格局主要受土地制度、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基层自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行政化、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乡村精英外流等诸多挑战。因此,从"乡政村治"向政府主导型的"多元共治"转换是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完成政府的现代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的现代转型,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