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提出要从黑格尔哲学的神秘形式中把“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解救出来。一个半世纪后,田海平、马英林二先生在《拯救辩证法: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一文中,重提“拯救辩证法”这一课题,对当代的辩证法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推动。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不仅有效地拯救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辩证法,而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但是,田、马二先生却认为,马克思的工作只是拯救辩证法这一“漫长旅程的开端或开始”,而更重要的任务乃是进一步从形而上学的思想谱系与现实运作中“拯救”辩证法,并且认为,这是“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思想任务”。不难看出,田、马二先生的“拯救辩证法”与马克思的“拯救辩证法”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的拯救辩证法,是剔除神秘主义的思辨形式,救出“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其结果是救出了辩证法;而田、马二先生的拯救辩证法,则是只保留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而否定辩证法的形而上的本体论意蕴,从而否定一切辩证法共同具有的“基本形式”,其结果是消解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苏东坡研究》第一辑上发表的暨南大学东方龙吟先生《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行实考证》一文中相关内容,根据翔实的历史资料,提出了关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的行实问题的两点看法:一、《剑井记》作于"靖康"未必不可能;二、陆蒙老字元光者其实另有其人。尤其是后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以为作《咏蝉》诗之晋陵宰陆蒙老元光即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文章通过多家族谱记载与世系推算,认为曾任晋陵宰的陆蒙老元光与苏东坡晚年挚友陆元光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3.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4.
江苏吴县的周庄(现属昆山县)是一个有名的古镇。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当地的一些贤人志士常常在镇上吟诗论文,开革命风气之先。柳亚子先生1951年间为“南社”老友朱翊新先生(当年任《民报》主笔等职)专撰的《学习词典叙》一文(载《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中,曾这样写道:“余识翊新兄在二十世纪之三十年代,当是时,翊新居吴县之贞丰里”。(按:“贞丰”,即指周庄)接着柳文就回忆並一一列举了他们熟识的周庄文人墨士如叶楚伧先生、陶小沚先生等等有十余人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柳先  相似文献   

5.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铁流》汉译本,出自曹靖华先生的手笔。他是我国最早由俄文直接翻译俄苏文学的“拓荒者”和“为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之一。他是传播俄苏革命文学的先驱、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挚友、辛勤笔耕一生的著名翻译家和作家。他的译作《铁流》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铁流》是名著、名译。我们所见到的三种译本都是曹靖华先生翻译的。《铁流》的第一个译本是1931年翻译的。最后一个译本重校于1971年(1973年出版)。这样一本经过同一译者多次修改、校订,而且从初译到最后一次重校历时四十年的译者是难得的,便于我们对三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人物考论,应不仅“以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从明清笔记搜索之,还要重视从儒家原典和前代小说等传统文化广大背景上的发现与发明。蘧景玉,周进、范进与王冕,马二先生与匡超人等等人物的命名取义,性格刻画,情节设计等,就都分别与《论语》、《水浒传》等典籍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考证对于更好地理解全书有用。“知人论世”是不仅要从作者身世、生平、著作等看问题,更要顾及他读过的和可能读过的书,接触过和可能接触过的文化,在尽可能广大的文化背景上作深度考量,然后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金瓶梅》的语言(下面均简称“金语”)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特别在讨论《金瓶梅》的作者是哪里人时,“金语”更成了各家争论的焦点,意见颇不一致。台湾学人魏子云先生是研究《金瓶梅》的名家。他对《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思想艺术”和“作者是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石昌渝、尹恭弘两先生在《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前言中说:“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和作者的考证,魏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年谱     
少时得明道、伊川之书,读之始知谁尊先生。而先生在(“在”字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校正,以下同)“仕吾乡时,已以文学行于当世。遂搜求其当世(“世”字是“时”字之误)遗文、石刻,不可得。又欲于架阁库讨其书判行事,而郡当两江之会,屡遭大水,无复存者。始仕遂宁,闻其乡前辈故朝议大夫知汉州傅耆曾从先生游,先生尝以《说》及《同人说》寄之。遂访求之,仅得其目录及《长庆集》,载先生遗事颇详。久之,又得其手书手谒二帖。其后过归,得《归集》;之成都,得李才元《书台集》;至嘉定,得吕和叔《净德集》;来怀安,又得蒲传…  相似文献   

12.
范莲子在《同忆鲁迅与范爱农》(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一文中说:“由于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还兼着生理卫生学教员,工作相当繁忙。不久,他便邀请范爱农到府中帮忙。”范爱农是否应邀了呢?文章紧接着写道:“宋崇厚先生在八十二岁时曾经回忆说:‘我在绍兴府中学读书时,鲁迅先生任教务主任,给人敬而爱之的感觉。范爱农先生给我是另一种印象。他一年到头穿着学生装,老是穿一双布底鞋,养着一个平顶头,衣着非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兼与高敏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以李广名气之大,竟然终身未得封侯,这似乎是不合理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高敏先生在《“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一文中认为,李广“不得重用而封侯赐爵”的真实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当时官府以年龄取人而不以德才取人,二是有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笔者认为,高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故不揣冒昧,陈布陋见,以就正於高先生和史学界方家。我们认为,“李广难封”的直接原因在于李广积功未达到封侯标准。如所周知,《史记》《汉书》中屡次提到高祖约言“非有功不得侯”.景帝时周亚夫为了坚持这项原则乃至谢病免  相似文献   

14.
乃仁先生乃赤峰宿儒。近得乃仁先生所赠《热眼旁观》(以下简称《热》)。始而读之 ,油生爱恋 ,继而奋勇读之 ,情思涌动 ,偶有所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热》是情文 ,终篇贯穿一个“情”字 ,乃仁先生是操纵情感的高手。这情 ,既有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 ,也有切腑的凄楚欢娱之情 ,更有对人生世态的深切感悟。“情”使《热》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先生是热爱且拥抱生活的 ,这可以从《热》对点滴生活琐事的记述中显现出来。如全家五口儿去河套捕鱼和蝌蚪 ,“养育”小鸡 ,刮油脂烹制“美馔”……即使在酸楚的记述中 ,也能抚摸到先生的内心———明…  相似文献   

15.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16.
六、清初的“蓬莱社”、“越三子”社陈锦《越中观感录》云“吾越自明季王季重、李毅斋先生开枫社于萝纹坂,国初“蓬莱社续之”。蓬莱社之名原出于元稹《以州宅夸于白乐天》“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小蓬莱”的诗句,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府山兴建了“蓬莱阁”,明末清  相似文献   

17.
关于“……之为……”这种句型,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用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1)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3)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杨树达先生认为这种句型的“为”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这种看法,对于解释以上三个例句,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实际情况是,“……之为……”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上三个例句只能代表“……之为……”句型所表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模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其重要的开拓意义。先生论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不争之民”,遂“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先生读史,他说“历史没有年代”,“只有吃人两个字”。这里先生把历史解读为“混沌”一片,纪元年代失去了意义,中  相似文献   

19.
《读易提纲》是唐文治先生所作《十三经提纲》第一卷有关《周易》部分的入门纲要。《读易提纲》虽为“开示初学读经门径”所作,但并非搜辑旧说,而是贯注了蔚芝先生对于易学的基本理解,是我们探寻蔚芝先生易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从《读易提纲》可见,蔚芝先生论《易》始终有一以贯之的精神,所谓“惟折衷于圣传”。具体来说,一是基于孔门解《易》之家法,强调通过象数义例来通达言、象并进而发明圣义,在象数义例的使用上以《十翼》为界;二则是在义理的阐发上同样以《十翼》为准绳。这不仅是理解蔚芝先生易学整体之枢要,也是“千古解《易》之准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科学与美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摘录了他在一九三六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写过的一段“自白”。先生在五十年前回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曾说过:“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事隔四五十年后,先生在翻看这段自白时,觉得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只是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