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男旦的艺术     
书影 《阅读与作文》2009,(12):58-60
2009年7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玉刚成功举办了“盛世霓裳”——2009李玉刚悉尼歌剧院个人演唱会,把中国民歌、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形成了强烈的视觉、  相似文献   

2.
男旦艺术以男扮女装为核心,是中国戏曲表演行当的典型形式。如何在肯定男旦艺术性别价值的基础上,做好男旦艺术国际传播,让世界共享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是推动男旦艺术崛起的关键。通过对男旦艺术与性别观念互构历史的梳理,结合男旦艺术国际传播的现状与困境,指出男旦艺术国际传播具有三种新可能:一是做好传播主体、渠道与形式的突破,二是传播以性别超越为内核的民族性内容,三是挖掘并传播可供国际受众共享的世界性内容。  相似文献   

3.
咪拉 《北京纪事》2011,(11):41-43
采访前查资料得知,温如华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如今巳过花甲之年。看到迎上前来的男子,十二万分地不敢肯定这就是温如华。来者也就是40开外的年纪,中等个头,体格年轻,剑眉朗目间依稀有周恩来总理的风采,分明是一个美男子,与“中国最后一名男旦”的行当十分不称。  相似文献   

4.
语言,男性与女性的另一区别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男性与女性的另一区别所在 ,它是男女社会差别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精神;认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之反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在当代新美学的语境之下,中国传统美学理应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5 0— 70年代为第一个时期 ,机械单一和政治性色彩是它的特点 ;80年代— 90年代中期是美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内容庞大而显得杂乱是它的特点 ;90年代中期以来是第三个时期 ,更精密的学科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从三大美学教材 ,即王朝闻先生的《美学概论》、叶朗先生的《现代美学体系》和朱立元先生的《美学》中完全可以看出新中国美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性别失衡是男孩偏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人口结构中的最直接体现,同时由于“普婚制”和婚姻梯度模式的影响,性别失衡将通过婚姻挤压等方式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性别失衡在个人层次的微观后果,利用安徽省JC区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受到损害,41%的人处于极度性匮乏状态,从未有过性生活;他们的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18%的人曾经为了发生性行为而付过钱,或得到过对方的钱;自慰是弥补大龄未婚男性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性伴侣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性别研究认为,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语言性别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本文认为,对男性的语言歧视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男性特质部分是被语言建构的,具有多样特征,表现在社会政治的不同层面和存在于性别的权势关系中,其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变化的,男性特质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对其的研究正向多语和多种文化环境转换,所谓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其实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的霸权男性观.  相似文献   

10.
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部门美学。本文简要探讨了艺术美学的十个方面,这些方面既可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追求完美的语言表达形式?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什么会有求美的动机?人的求美策略源于何处?笔者认为:宇宙、人、语言的全息关系是人类求美天性的必然性,而“耗散结构”是人类求美天性的表现形式。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一切结构和层次是人按照生命之本质———耗散结构建造而成的,人们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也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动态平衡的需要并引起赏心悦耳的话语形式。人的言语行为充满着对抗死亡、远离绝对平衡的反熵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人在言语行为中有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造的快乐、美的享受的本能,为了追求美,他会在言语活动中,做永无休止的审美选择,人对语言的审美选择也就形成了修辞。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 ;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所形成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这两条线索的认识和分析 ,为今天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审美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中国人理想人格立论的原则与基础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想人格重塑的主、客体条件;社会理想人格和个体理想人格的区别,提出在理想人格大系统中人格诸要素的充分运行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内在前提。但理想人格也需要外在条件,这就是保障机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表处置、表工具、表伴随三个方面阐述介词“将”的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描述“将”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过程,希望对介词“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治理理论正在全球风靡,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发生使学者再次把眼光投向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社区发源于社会,与公民联系得最为密切,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无不被政府控制着,民主意识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公民也要走出“政府人”、“单位人”的束缚,实现自我管理。政府对社区的一元管理格局必将被多元主体共管的格局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培根的英语古典散文名篇“Of Studies”进行研究,并对十四种翻译版本进行了比较鉴赏,探讨其翻译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和“美译”形式;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从而得出散文的翻译,实际上是“美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出译文的形式美之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性质、条件、范畴等方面论述歧义和多义的区别 ;主张从分析歧义产生的根源出发 ,按照三个平面来归纳歧义的类型 ;大量实例表明句法多义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而语用则为歧义提供成立的依据 ,可见歧义现象把句法、语义、语用这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的格局与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