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中国文论最新热点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对中国文论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成了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更是热度不减,而文学的文化研究已经形成潮流并显示出广阔前景.此外,关于文艺精神价值取向的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争鸣和全球化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影响探索等,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3.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8,1(2):126-130
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悖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将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吸收异质文学与先进文化,二是有利于输出自身文学与先进文化,三是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产生新质.但全球化又与先进文化和文学精神相背离,表现在:一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由与民主精神,二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三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基本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文学修养,二是维护文化与文学的生态平衡,三是发展文化与文学产业.  相似文献   

4.
相比较西方文学,中国文学更为重视道德问题,与伦理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这是与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观念,文学与文化不分、文学的民间起源等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强势地位和特殊性,塑造出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叙事形态与精神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注重世事人情描绘、追求宏大叙事、矛盾冲突的"和合"性等.  相似文献   

5.
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一个重要起点.在历史时空的宏观坐标的意义上来讲,海外文学、新移民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催生力量和资源.当下形成的新移民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重要的书写向度: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在海外海内互补促进中发展,走向深厚与开阔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地发挥其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自身同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客观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及其原因,揭示这些现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渊源,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应在新的基点上进行融通和超越,从观念、学理、实践和制度层面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7.
黄曼君 《河北学刊》2006,26(5):122-124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廖可斌 《河北学刊》2006,26(5):128-130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梅新林 《河北学刊》2006,26(5):126-128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及其完成的"天"的哲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董氏的<贤良对策>,从文化精神、政治方向、思想内容、表达形式多层面地影响了两汉政论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政治传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天"的理论系统,逐渐渗入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中国文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其中最突出的内容,乃是天人合一与气的学说.董仲舒的<春秋>学,乃是专制政治下经学的新发展,增加了对专制政治"适应"和"矫治"两种相辅相成的因素,直接了影响了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传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