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结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成 《江淮论坛》2010,(4):26-32,103
都市区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与经济体,由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城市构成,碎化与多中心已成为都市区发展的趋势。多中心间的关系成为都市区研究的主要方向,成为影响都市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多中心理论与区域共生协同关系理论,探讨了都市区多中心共生与协同发展的思路,分析了都市区多中心结构与空间模式,提出了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的结构模式与多中心共生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特点、问题及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11年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三个特点,即规模大、速度快,半城市化现象显著;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显著;都市化现象已经显现,大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其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城市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本文从政策制定和空间策略两方面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认为要深化改革,逐步解决半城市化的问题,二是要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战略,预防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本文认为美国新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主导趋势是大都市区化,但大都市区发展中由于地域蔓延和行政分割带来种种区域性矛盾.美国通过多维度地方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大都市区发展中的问题.其做法和经验对中国新城市化阶段中的大都市区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城市发展解析河南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现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要在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全国水平,必须紧密结合全省实际,更新发展思路,通过树立科学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发展动力,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职业技能,科学界定人口城市化合理比率,整合发展"全省都市区",采取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完成河南省独特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城市化模式以小城镇为主,第二阶段的城市化模式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的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而二氧化碳恰恰来自于水泥、煤炭和钢铁等材料的生产、消费和使用,因此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在第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人均水泥、人均煤炭和人均钢材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进而导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城市化率的弹性显著增加。只有依靠创新驱动,将创新驱动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破解城市化模式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都市区作为重庆经济的核心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对人口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而人口就业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十分重要.为此通过模型运算,对2000-2020年的都市区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的供求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代城市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与美国城市化的比较于云汉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化的初步启动。其标志一方面表现为一批因港而兴、因商而兴、因工而兴、因路而兴的近代城市的诞生和发育,体现出近代城市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和都市化。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是人们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标志,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也证明,凡是较早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地方,一定是先富起来的地方,那里的经济能够比较协调发展,那里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容易调节。因此,面对新世纪的召唤,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导和实现农村城市化。因为,中国98%的地域还是农村,69%的人口还是农民。中国不可能象美国及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让农村分离出来的人员都跑到现有的城市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通过分析指出,20世纪美国城市化的主导趋势是大都市区化,但大都市区发展中由于行政分割也面临种种区域性的矛盾和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美国大都市区实行区域协调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及对浙江城市化发展和强化城镇密集地区协调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进程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巨大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从全局发展的战略视角来考察,至少有三个战略基点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既是加速度,又应是"均衡城市化"的速度,所谓"均衡城市化"的速度,即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通过城市化供给与需求相均衡,而实现的城市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动态均衡的城市化速率;二、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新型工业化下产业结构演进所引致的市场需求;三、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乡)城市化。城市的区域化是中国城市化宏观布局的新发展,区域城市化是微观方面的每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即城郊结合型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拉美各国共产党及进步人士的友好往来拓展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的对外交往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拉美各类政党和政党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交往格局。受国际和国内局势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拉美的交往进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立自主、不干涉内部事务是中共与拉美政党互信的前提。互鉴共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中共与拉美政党交流的主题。新时期中拉党际往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5,25(1):176-180
在容闳1872年带领幼童赴美留学之前,中关两国的仁人志士曾作过各种努力企图打通中关文化交流的通道,但成效不多。而容闳开创的留学事业,不仅使中关之间迭到了真正意义的文化沟通,而且提升了文化交流的层次。容闳之所以能承担如此重任,是和他中美文化兼通、富于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劣、交通拥挤、就业岗位稀缺、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县域城镇化发展在空间、成本、资源及潜力等方面均具有其独特优势,应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樊星 《晋阳学刊》2011,(1):115-123
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是比较文化的研究。通过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与美国在基本文化品格方面的诸多相似之处:从民族优越感、超验主义、实践理性、批判精神到生活与文学中的幽默风格等。尽管如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显然要大于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两国的命运也迥然不同。这种文化的相似与命运的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的价值观取向看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两国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存在着不同,其中最突出的是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取向。这一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导致了中关两个民族在性格上的某些差异。价值观和民族性格差异可直接影响到交际模式和策略的不同。在跨化交际中,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雷 《兰州学刊》2008,(7):15-18,147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分别对其所属的企业伦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应的企业伦理模式。从处理群己关系的价值观角度看,三国的企业或者强调个人利益,或者强调集团的利益,或者强调家族的利益,不一而论。克服家族主义企业伦理模式所固有的消极因素,借鉴美国的个人主义企业伦理模式与日本的集团主义企业伦理模式的积极因素,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企业伦理模式,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的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直至1972年美、日两国分别与中国全面改善双边关系前,美国和日本在东亚结成同盟共同遏制中国。宝岛台湾成为美日两国政府实施反华战略的砝码。这段时期美日两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海峡两岸走向统一,成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