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礼·地官·司徒》有两段关于婚姻行政管理的记载: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毋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殓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相似文献   

2.
郝玉章 《社会》2001,(3):32
首先 ,需要声明的是 ,我所指的“早婚”并不是没有达到法定年龄就结婚 ,而是相对于晚婚刚达到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就结婚而言的。这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 ,某些特殊情况并不包括在内。比如在校大学生 ,即使双方感情已经发展到难舍难分的程度 ,即使已经达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 ,也是不能结婚的 ,这有专门的规定 ,另当别论 ;而这里的“晚育”则是指女性在25岁之后生育。我国现行的法定婚龄主要是根据人口过多的国情 ,为减缓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制定的。其实 ,从世界各国的法定婚龄来看 ,无论男女我国都是偏高的。现在国家提倡晚婚晚育 ,…  相似文献   

3.
基于CHNS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检验女性婚龄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婚龄与婚姻稳定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加入子女性别、 子女数量以及夫妻共同居住变量也没有显著改变系数结果.因此,修改 《婚姻法》 的法定婚龄在目前看来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男娶女嫁,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悠久传统,故而被视为天经地义。本文所论女娶男嫁,不仅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叛逆,更在于它具有比男娶女嫁更为突出的优点和意义。读者诸君,不妨一读。有利于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女娶男嫁对计划生育的影响是明显的。这是因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一个主要根源是一些人深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影响。女娶男嫁的变革表明:男子可以娶妻入室,女子也和以招郎上门,女儿和女儿的孩子也是“后”,生女和生儿具有同等的地位,故而能够淡化人们在生育上重男…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早婚原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婚,系指不到法定婚龄而事实上的同居行为。我国新《婚姻法》明文规定:婚姻年龄男子不得早于22周岁,女子不得早于20周岁。凡男子早于22周岁,女子早于20周岁而结婚的,均属早婚。早婚现象作为中国传统的婚俗,在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干预,大有收敛。然  相似文献   

6.
从《新结婚时代》到《双面胶》,讲的都是城市女嫁了农村男的故事,因为双方家庭条件的悬殊及生活背景的差异,小两口婚后生活风波迭起。难道门不当户不对就无法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怎样才能将凤凰男和孔雀女的爱情进行到底?让我们听听孔雀女的讲述。  相似文献   

7.
据民政部介绍,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涉外婚姻,每年都超过1万对,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从表面上看,大陆涉外婚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嫁出去的多,娶进来的少。二、嫁出去的大多年轻、漂亮,在国人中为姿色佼佼者。三、婚龄差较大。在同类行政区划中涉外婚姻最多的广东省,婚龄差为20~29岁的占11%,30~39岁的占5.8%,40岁以上的占2%。而且年龄小的一方几乎都是大陆女性。中国历来经济落后,当前的奋斗目标也无非“温饱”二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形成围绕着“温饱”二字的婚姻观念,即:“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娶妻娶妻,做饭洗衣。”既然婚姻是为了解决人们第一层次的生理需要。那么围绕“吃穿”二宇的婚姻观念也便无可厚非。解放  相似文献   

8.
4月17日,第三十届香港金像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打擂台》成最大赢家,《打擂台》不仅成为最佳影片,也让泰迪罗宾和邵音音两位老牌演员获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狄》则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0,(5)
从满族说部中,可以看到某些肃慎族系的婚俗,这些婚俗在人类婚姻史上典型而奇特,从"妈妈窝"、"血缘家庭",到"氏族野外合婚"、"走婚制"、"普那亚路家庭"、"女娶男嫁"的对偶制家庭,都曾流行过,还出现过奇特的"女抢男"现象,并存在女性对男性压迫的女权制婚姻。  相似文献   

10.
《诗经·郑风·溱洧》两章诗中有五句重复出现的男女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圩且乐。”自汉迄今,治《诗》者大都把三、四、五句理解为诗中女子所说。仔细推敲起来,这种理解显然是欠妥的。不能正确地句读这几句诗,又势必不能完好地理解全诗的意境。先看汉代经学家郑玄是怎样为之作笺的:“女曰观乎,欲与士观于宽闲之处。士曰已观矣,未从之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于是男则往也。”这里郑玄第一个定调认为“且往观乎”和“洧之外,洵圩且乐”都是女子的话,是为劝诱男子再往而说的。唐朝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女谓士曰观于宽闲之处乎?意愿与男俱行。士曰已观乎,止其欲观之事,未从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小说,如果说在二十年代是以“乡土文学”和“自我小说”为人们所瞩目,那么进入三十年代之后,最引人注意的便要算是都市题材的小说了。《子夜》和《骆驼祥子》等作品的出现,使文学史家欣喜地写下了“长篇小说的繁荣”这类词句,同样,这方面的短篇,史家们也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来。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偶然,是由三十年代的时代精神决定的。因此,当十八岁的  相似文献   

12.
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奢靡之风蔓延全国,不少人士为之哀叹、耽心。这时,有一支异军突起,认为“奢能致富”。这一“异端”思潮的出现,在一贯以俭朴为美德的中国,必遭众人反对。于是两种思潮斗争十分激烈。根据文献记载,明代嘉、隆、万是一个社会风尚大转变时期,嘉靖以前还是比较淳朴的,隆庆,尤其是万历以后,则日趋奢侈。据《沃史》记:“当成、弘间,闾阎殷富尚俭啬,男妇蓄积,女勤机杼,诸生少事长若严师,即缙绅亦务恭谨,庭无私谒。延至嘉、隆而变,至今日(万历)而变极矣。”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更竞相奢侈,仿效苏杭器物服饰,“夫吴者四方之所观赴也。吴有服而华,四方恭而服之,非是则以为弗文也;吴有器而美,而四方恭而御之,非是则以为弗珍也。”《农书》作者马一龙曾邀集八十岁上下的二十四  相似文献   

13.
《我的青春谁做主》(简称《青春》)对于观众而言,其实就是女版的《奋斗》,赵宝刚的娱乐工业流水线犹如当年徐克的电影工作室,质量稳定而具有话题性。而《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则是世俗生活中有光芒的人生,人不折腾枉少年,无论是男是女。赵宝刚的娱乐哲学,就是比现实世界提前半步到一步。  相似文献   

14.
笑话     
沫沫 《东西南北》2010,(6):39-39
恐怖求婚 女:“你打算跟我结婚吗?” 男的沉默. 女:“别以为没人要我,搞火了我马上就在这里找个人嫁了!” 服务员走过来说:“小姐,你把本店的客人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15.
退休年龄有弹性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各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最低为45岁 ,最高为70岁 ,多数国家在60—65岁。据初步统计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规定65岁退休的占67% ;67岁退休的占17 % ;60岁退休的占13% ;55岁退休的占3%。而在发展中国家 ,规定60岁退休的占44% ;55岁退休的占33% ;65岁退休的占17% ;50岁、57岁、67岁退休的各占2 %。在我国 ,《劳动保险条例》规定 ,男满60岁 ,女职工满55岁 ,女工人满50岁为法定退休年龄。法定退休年龄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需要经常地予以调整。如有的国家为了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采取…  相似文献   

16.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五次出巡。这次巡行,他上了浙江的会稽山,祭了大禹,并在山上刻石立碑,碑文是李斯起草的,当然是秉承了秦始皇的旨意,内容除了颂扬秦德之外,还有一段匡正风俗的辞句:“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段话三句一韵,说了四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不许有孩子的寡妇改嫁,《史记》三家注对“倍死不贞”都没作解释,按“倍”通“背”,指背叛死去的丈夫不能从一而终为不负。第二层意思是禁止两性关系混乱。第三层意思是严惩奸夫。第四层意思是对弃夫选嫁的女子,儿子不得认她为娘。这里的“子不得母”,“母”字起动词的作用。《史记正义》解为“子乃失母”,意思与下文不相连贯,且语无谴责之意,显系误释。  相似文献   

18.
长椿寺是北京南城的著名佛寺,明清之际曾有"京师首刹"之誉,在北京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关于长椿寺的创建时间,碑刻和文献中有"万历二十年"和"万历四十年"两种不同的记载,而学界基本上以"万历二十年说"为定论。详细考察寺内现存的《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碑》,再参以其他史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的流传之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真理观的集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真理观》简评付严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开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掀开了哲学理论界深化真理观研究的序幕,并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值得二十周年之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又以《真理观研究》丛...  相似文献   

20.
在《芥川龙之介全集》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作品近二十多篇,其中完全借用《聊斋志异》的故事写出的小说有四篇,即《仙人》、《酒虫》、《落头之谈》、《仙人》。本文论述芥川与《聊斋志异》的关系及其选材的着眼点,写作手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