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唐代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进行分析,从对鬼的记载和描述出发,对鬼及其相关的事物、鬼与人、鬼与神的关系等进行一些细微的探讨,从而管窥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到鬼文化的社会、文献、思想、文化价值不可小觑,鬼文化以其最底层、最原始的思想源流身份,在历史舞台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小议中西鬼文化相似性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鬼文化在定义、词汇、内容和对精神文明的贡献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反映了中西方在认识世界及自身时所遇到的共同困惑。对自然力的畏惧,对梦与灵魂的误解,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和死者的恐惧,以及对精神需求的满足等是中西鬼文化相似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诗学批评中,“鬼诗”“鬼语”成为常用术语。诗歌内容摹写幽冥世界、诗风凄艳幽冷且空幻飘逸、情感基调以悲为美是宋代文人对“鬼诗”基本内涵的确认。以“鬼”论诗强调诗境的清迈出尘、诗人的妙手灵心,多为正面评价。以“鬼”论诗的流行受宋代谈鬼的社会风尚及传统诗学神秘化思维的影响较大,也与宋人对李贺的阐释和接受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沈兼士因袭中国传统而又融入时代新变的"鬼"字解读兼具阐释的效力与魅力。《"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厘定"鬼"字本指"类人异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考虑到时代语境,此解读还蕴含着"打鬼"的微言大义与言说智慧。追寻"鬼"字释读的脉络,兼及其未曾全面施行的新训诂学构想,可知沈兼士对传统训诂的改造已融入时空结合、古今对接与跨学科论证等新观念。这种根植于本土"解字"传统又兼取西学而有所损益的理念与实践,如同一座待采的富矿,对于今日方兴未艾的文化关键词研究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鬼的“人化”与人的“鬼化”——藏族社会活鬼文化探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鬼是一种神秘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兼有人和鬼的一些特性.在我国藏族地区,活鬼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辰八字不好,以及家庭遗传两个方面的原因.宗教界和民间社会各自形成了一套活鬼的辨识和矫治体系.从文化 发生学上分析,活鬼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鬼的产生——驱鬼(人扮演鬼)——活鬼形成三个阶段.广泛存在于藏族地区的活鬼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民俗现象,毋宁讲是一种文化建构,其文化隐喻在于:为现实中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压力寻求一个“出气口”,将少数群体视作各类矛盾的“替罪羊”,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从而为社会矛盾提供一个常态化的舒缓、化解渠道.  相似文献   

7.
在藏区,"活鬼"文化现象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在"活鬼"文化现象比较普遍的藏东地区,对"活鬼"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活鬼"在白天和大部分时间是普通人,而在黑夜和比较特殊的时间段就成了"鬼"。这种活鬼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本文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扎根于德格县中扎科乡的"活鬼"文化现象做进一步调查,对"活鬼"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产生原因做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8.
“他者”的误读:《女勇士》中“鬼”的意象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关于"鬼"的(ghost)描述是一大特色。关于"鬼"的文学意象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一些误读,认为"鬼"的描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丑化。本文试图重新解读,说明"鬼"是美国华裔对于母语文化的疏离,汤亭亭在作品中反复运用"鬼"这一意象也是华裔美国人抗争不公平待遇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女勇士》是美籍华人汤婷婷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在成长过程中她与美国社会和中国移民群体之间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对立的一方在精神和观念上威胁到另一方,或者打破了对方传统社会习俗的法规和准则,以至于伤害到对方的感情并引发精神上的羞辱感和恐惧感,那么在对方的眼里,这一方就是“鬼”。因此“鬼”的本质是对立面———个人或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文学象征。  相似文献   

10.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方“鬼”文学中的宗教情结,并透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小说中的“溺鬼待替”母题主要由鬼投生而不残生、鬼报人、人鬼践约等情节元素逐步汇集而成。在母题中对于“溺鬼”人性化的描写 ,是人类对外物亲和文化心理的反映 ;鬼“适度”报人 ,“适度”之强调实为对贪欲的遏制 ;人鬼践约则流露出贫贱之交和道义信用的民间心态  相似文献   

12.
曲目是传统曲学中具有“史”的理论框架的批评形态,在成书模式上属世代累积型.元明之际的《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之间存在明显的承传关系,并以剧本存目为中心,描述了元剧史的发展进程.钟嗣成是《录鬼簿》的最后编纂者与修订者,《录鬼簿续编》对《录鬼簿》的增补,依据的是天一阁本,开启了无名氏剧目辑录之风.《大和正音谱》曲目的蓝本是《录鬼簿》,并参考了元人曲选,但成就不高.三种曲目对后代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3.
康区"活鬼"现象自古盛行,迄今残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文化现象,应对其作全面的调查和客观具体的分析,从而加以正确认识.调查研究表明,"活鬼"文化现象由其主体"活鬼"、被"活鬼"附身者、驱鬼者和"活鬼"文化传播大众等几部分构成;其发生、发展、变异和流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等多种原因,它是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相似文献   

14.
“两个鬼”是周作人对自身矛盾性的一种概括 ,亦是人们对他的普遍认识。通过周作人与鲁迅的比较 ,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两个鬼”并不是周作人所独具的特性 ,而是人性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人死为鬼。常规意义上,人们认为鬼就是祖先神灵灵魂,这是常人对鬼的理解。鬼与灵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记》一书中提到鬼、鬼神很多,但鬼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种,一种只是人死之后的代称,即尸体;另外一种就是神灵。由于尊卑贵贱的不同,人死之后称鬼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鬼文化”带来的伤痛——读毕飞宇的《玉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里的"鬼文化" ,是指附着在我们身上的权势和等级的阴影.它通过讲述与权力得失相关的乡村女子的命运,揭示出"鬼文化"带来的伤痛,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黎族传统法文化中的"鬼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族传统社会没有成文法,只有习惯法,并且其习惯法与原始宗教联系密切."鬼判"是黎族地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包括雷判、火判、鬼公判等.其特点为:类型较少、仪式简单、未必针对疑难案件."鬼判"是神明裁判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琵琶鬼是傣语恶鬼的意思,傣族人认为它会带来疾病和灾祸,因此常常驱逐琵琶鬼。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鬼蛊话语有共性,也有区别。它的存在是傣族鬼神信仰的一种体现,在最初面对不可知的疾病造成的恐慌中充当了疟疾的替罪羊,后其话语逐渐与权力结合,琵琶鬼被不断污名化。从其成因要素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傣族的文化分类。  相似文献   

19.
黎族传统法文化是黎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1.只有习惯法,没有制定法;2.合亩本位;3.只有头人,没有官员;4.处理疑难纠纷采取“鬼判”的方式。黎族传统法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以《说文解字》中鬼类词语作为考察对象,从释义元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文化审视,发现"鬼"是华夏初民面临生存危机时经过精心思索塑造而成的一个经典意象,阐释了人们从疼痛不适(生理感官)到恐惧不安(心理情感)后祈求灵魂安宁(宗教信仰)的语义脉络,见证了华夏民族由粗朴质野走向精深玄奥的文明旅程,寄寓着上古人们"昭祖扬祢,克绍箕裘"的精神内涵与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