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春秋之际,群雄逐鹿,列国争霸,社会面临新的利益分配调整时,利益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利益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和选择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为其利“强以凌弱、众以暴寡”,“臣弑君、子弑父”,社会动荡政俗变迁。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代表的孔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对变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探寻和研究。从物质利益和道德精神的角度透视国家的安危治乱,将义利问题首先提了出来,开了义利之争的先河。这一问题虽然是古代思想史中争论的一个古老话题,但对现实来说它仍具有新的意义。 1义利问题,首先是利,利即利 益、功利。无有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以平等而分立的否定主义哲学为基础 ,强调了“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的区别 ,对中西方传统的“义利”相克和相混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及其问题所构成的现实 ,提出了“义利分立” ,“法规之义与心灵依托之义分立”的观点 ,并对心灵依托之义的当代实现途径做了充分阐释  相似文献   

3.
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中国大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概念,并以此概括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文章指出了"行政吸纳社会"的三种主要方式——"限制"、"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并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功能替代"和"优先满足强者利益"进行了说明。通过考察"行政吸纳社会"的实际效果,发现这是一个真实有效的体制。在"行政吸纳社会"的体制中,国家与社会不是分离,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人性善恶与中西社会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人论人性善恶设计的不同是导致中西社会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最终根据,这种差异表现为:在社会人际利益观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道义优先与功利优先;社会治理与调控方面的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尊自大与反思忏悔意思。在建设和发展中国21世纪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义利统一,德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统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黄红生  葛勇义  张蕾 《探求》2005,(5):43-46,42
本文在分析国内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SSK及SST理论的纲领和核心概念,消解技术创新产品和商品有效性的对立、技术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为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墨伦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包含着众多思想成分相摩相荡而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在这由多元文化所架构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中,儒墨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儒家倡导仁爱为本,墨家则极力鼓吹兼爱至上;儒家强调以义制利,墨家则主张义利并重.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矛盾的科学,它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不断斗争、转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而使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是各不相同的”,而阶级的对立必然反映为代表阶级的人的思想对立。政党的建立,表现为阶级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先进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尽管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是严格的,但在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有四个基本观点:1.现代社会是以物质生产和劳动、职业系统为中心的;2.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是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在这一体系中工人地位至关重要;3.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启蒙运动的优良传统;4.马克思理论包含一个前提:在全社会实现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幸福观由儒家精英转向社会大众,对于“孔颜之乐”“君子之乐”奠定的德性原则有所改良.在性伪之辨上,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由“性伪之分”起始而至于“以伪饰性”,构建了“合性伪”的幸福原则;在理欲之辨上,荀子对“礼”的起源做了理性主义的解释,由“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起始而至于“以道制欲”“合于文理”,构建了“统理欲”的幸福原则;在义利之辨上,荀子调整了孔孟思想中义利之间紧张冲突的状况,由人性“生而好利”起始而至于“以义制利”“先义后利”,构建了“兼义利”的幸福原则.“合性伪”“统理欲”“兼义利”致力于实现德性原则与功利原则的融通,“两得”成为荀子幸福原则的特质所在,从而使儒家幸福观呈现出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双峰并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正> 怎样看待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学术界曾经争论得十分剧烈.其实质表现为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革命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由于一个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这一重大的理论是非,没有得到彻底澄清;一些同志虽然写了很好的文章,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却被淹没在另一种似是而非的喧嚣声中.现在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重温《讲话》精神,倍感亲切.关于怎样看待文艺创作中的主体 (文学家、艺术家)、客体 (社会生活) 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讲话》已经说得很多,也很明确.问题是一些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8):121-126
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而阐明自己的物化理论。其物化概念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人自己的活动、劳动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与人相对立,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普遍化不仅导致了物化意识结构的产生,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为扬弃二元对立,一些德国哲学家如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却未能走出二元对立的困境。卢卡奇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克服物化,无产阶级就要实现这种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就要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印度教社会是由许多种姓集团构成的。每个种姓集团都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并都声称在种姓序列中有更高的地位。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社会,种姓社会中各集团间的对立更显著。我们可以从种姓隔离、地位之争和种姓冲突三个层次来认识这种对立。  相似文献   

15.
农奴、佃农是东西方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者和最主要的阶级成分。农奴与封建领主的对立、佃农与地主阶级的对立,是东西方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阶级对立;农奴与封建领主的土地结合、佃农与地主阶级的土地结合,反映了东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农奴、佃农的生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各自所处的特定的经济地位对东西方封建社会特征的形成、发展进程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①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同于西方封建社会的特…  相似文献   

16.
一、“领袖人物”概念的涵义领袖人物理论的两分法的冲突模式,是在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的自觉的对立中形成的,而且,这种对立的自觉程度,超过了自由主义的集团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对立程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家们否定领袖人物这一概念,他们用群众这一概念来同领导干部的概念相对立。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领导科学”,却是同领袖人物理论完全相对应的科学,既然从帕累托到达伦多夫的某些领袖人物的理论中,强调同社会变动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决定因素相比较,政治的因素是第一性的。但是,现代的领袖人物研究决不排斥其他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理性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反义词是专制主义、整体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而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自尊、自重、自主、自由、自立、自足、自信、自力、自强、自我负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应该在个人主义的本来意义上扬弃个人主义,即摒弃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的绝对化倾向而把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纳入自己的整个体系之中,既不使"社会"作为抽象的东西与个人对立,也不使个人与社会对立,以实现自由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起源于 2 0世纪 4 0年代中至 50年代中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 ,然后经过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演进 ,到 80年代末 ,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社会政治中的影响已与自由主义平分秋色 ,90年代中期以来甚至有超强的趋势 ,这一趋势在“91 1事件”后更加明显。文章还认为 ,当代美国的保守主义运动的演进模式是精英驱动—大众响应的模式 ,它对美国社会政治的影响深而且广 ;此外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极 ,它们从属于更高一级的意识形态 ,即美国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法律行为”的概念像道德、政治、美学、职业行为诸概念一样,起着重要的认识与评价作用。不同类型的法律行为,因其内容与目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社会评价。法律行为范围内的基本区别,是合法行为、不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法律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对立的统一。应当研究这些对立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名词解释     
反文化(来自拉丁语eontra[反]和cultura[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学及政论文章中用以表示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相对立的社会方针、理论、价值等。本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这一概念首先在美国新左派Th.罗扎克等人的著作中赋予了左倾激进主义的解释,作为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某些社会反抗集团(部分大学生、嬉皮士、各类“公社”成员)的含糊不清的纲领和理想的表现。反文化的重点在于个人的“内在经验”,加以神秘的解释的“宗教革新”,仿佛这就是形成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