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房预售制度在我国大陆已经实行了十几年,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实践中,对该制度的存废争论甚为激烈.文章立足于保留该制度的立场对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商品房预售制度所带来的问题,不是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完善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章合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2):8-12
汶川地震中被毁损的预售商品房面临着国家的救助、合同的变更、责任的承担等法律问题.在地震中预售商品房毁损的责任承担应当根据相关责任人的过错合理归责.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有效性界定、解除及其后果,要依据重建政策依法处置.此外,要健全国家救助制度,完善地震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7-11
商品房预售合同在订立生效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发生当事人预售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转移,即一方甚至是双方当事人的变更。预售合同当事人的变更主要有预售人变更与预购人变更两种情形。目前,有关预售合同当事人变更方面的国家立法尚不明确,地方立法则有分歧。本文将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对预售人变更和预购人变更作一分析,并对预售商品房转让的相关法律问题作一探讨,相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曾言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51-56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商品房预售登记的法律属性缺乏统一认识.虽然我国的商品房预售登记在实践中对维护交易秩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登记的行政管理功能,忽略了登记的物权效力,以致于预购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制度,将其定性为预告登记,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益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商品房预售合同及其主体变更的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3):42-46
商品房预售合同签定以后,常常会由于某种原因在房屋竣工交付并办理相关权属证明之前,发生合同主体的变更情况。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楼花转让问题的规定尚存在缺位现象,围绕这一问题,对楼花按揭合同中的法律关系以及预售合同主体变革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商品房预售认购书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中,认购人和开发商对商品房预售认购书缺乏清楚的认识,经常产生纠纷,鉴于此,文章就认购书的性质、成立条件、效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了解决现实中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庆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51-54
近年来,随着预售商品房交易量的上升,预售商品房广告方面的纠纷也在增多。要依法严格规定广告宣传的内容,将广告内容定位为“最低义务”,对广告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使预售商品房广告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庆国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3):37-40
近年来,随着预售商品房交易量的上升,预售商品房广告方面的纠纷也在增多。通过研究预售商品房广告的法律性质和内容,提出风险防范建议:要依法严格规定广告宣传的内容,将广告内容定位为"最低义务",对广告主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惩处力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使预售商品房广告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海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4):58-61
商品房预售是我国房地产交易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新的重要的融资方式,本通过概括商品房预售的法律特征,分析我国目前商品房预售的现状,从三个方面对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李灵犀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是指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他人的行为。这种转让只变更预售合同的主体,预售合同的内容不发生变化,由商品房预购人将原预售合同的债权或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使第三人与预售人之间建立起新的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龙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20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保护商品房预售过程中预购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依法有序健康发展,在商品房预售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政府监管行为,完善商品房信息公开制度,引入开发商信用评级管理系统,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来加强社会监督。同时,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预售登记备案行为的预告性,赋予预售商品房准物权效力,使预购人的物权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只有从行政管理及法律角度不断完善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正常的房地产开发秩序,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品房预售在我国商品房买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对此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首先从预售商品房转让的概念、客体、法律属性、要件等方面做了解析,对其存在的合理性作了分析,并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使预购方对转让的期房引起足够重视,以维护预购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郭小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112-115
从司法实务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以抵押贷款为付款方式的商品房预售中所涉及的预、现售行为的法律界定举证责任承担,以及贷款银行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诉讼地位、抵押贷款的法律属性及是否适用增加一倍赔偿罚则等问题,有助于商品房预售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凡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9-21
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法律属性应理解为一种具有准抵押性质的担保,在预售商品房未建成前,受贷银行作为按揭权人所享有的只是一种准抵押权。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条件应包括主从合同均合法有效;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应进行公示登记。应加紧进行预售商品房按揭的立法;也可将现有法律法规延伸拓宽,借鉴国外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成熟经验,就目前关于实践中如何认定预售商品房按揭合同效力的问题、关于购房人有关还贷的法律问题、关于委托代销商品房中按揭的问题作出规范预售商品房按揭的全国性统一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预售商品房转让行为的法律性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预售商品房转让 ,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实中 ,大量存在预售商品房转让合同纠纷。通过探讨预售商品房转让行为的法律性质 ,得出预售商品房转让行为为债权行为 ,旨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房地产纠纷 相似文献
16.
商品房预售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已经成为主要的销售形式,而商品房预售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预售商品房上的权利主体较多,各权利主体均对预售商品房主张权利并由此产生争议。本文从司法实践中预售商品房上权利主体之争出发,探析预售商品房权属发生争议的原因,厘清预售商品房从开发公司建造房屋到预购人完成不动产物权登记期间,不同时间段预售商品房上权利主体及其所享有的权利性质,使各权利人明确自身权益并进行有效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7.
马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法律属性应理解为一种具有准抵押性质的担保,在预售商品房未建成前,受贷银行作为按揭权人所享有的只是一种准抵押权。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条件应包括主从合同均合法有效;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应进行公示登记。应加紧进行预售商品房按揭的立法;也可将现有法律法规延伸拓宽,借鉴国外预售商品房按揭的成熟经验,就目前关于实践中如何认定预售商品房按揭合同效力的问题、关于购房人有关还贷的法律问题、关于委托代销商品房中按揭的问题作出规范预售商品房按揭的全国性统一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韩春娜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76-78
预售商品房合同中因情势变更导致显失公平而发生的纠纷日渐增多,而法律规定相对滞后,纠纷的处理缺乏依据。本文从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立法现状入手,对预售商品房合同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适用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这一原则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商品房预售监管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NG Qiong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商品房预售制度作为一种资金筹集方式自建立以来对我国房地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之处,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商品房预售这一模式监管力度不够,没有完善的法规政策去引导和制约。本文将从对预售房登记制度、预售房资金管理、预售房的转让这三个层面来探讨我国的商品房预售监管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其实质就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移,不能因为再转让可能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全盘否定这一合法、合理的市场行为。文章中作者从合理性和合法性两个角度论证了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可能性,同时还对预售商品房再转让过程中应当把握的条件、再转让的程序和相关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