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建筑师的发明创造需要想象,就是普通人在一般工作中也离不开想象。物理学家迈德尔指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鲁斯泰把想象的重要地位提得更高。他把想象的有无和人类能否生存联系起来。他说:“想象是人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中如果没有想象,科学就不会进步,技术就不会革新,文艺就不会繁荣,生产就不会发展,人类社会也将要解体。  相似文献   

2.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特征之一。人类凭藉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古人曾想象着嫦娥奔月、龙宫探宝,今天都被科学所证明与实现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浮假说就是从想象开始的。科学与艺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科学想象是在抽象领域中进行的推理,艺术想象是在形象领域中进行的表现。 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显示着神奇时威力,它犹如一块大磁铁,吸附着大量的生活碎片,凝聚起艺术的整体,它能使生活进行重新分解或组合,使之  相似文献   

3.
1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掌握科学,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认识世界。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构筑知识体系,以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指南。有几点我们必须注意。注意之一:这里要求的是探索未知而非掌握已知,是揭示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规律而非描述事物的表象,是构筑知识体系而非堆砌知识“散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创造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一个需要进行多方面探讨和研究的无比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最活跃、最生动、最深刻、最富有生命的。因为它所要开拓的领域是人类的未知天地,担负着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雒、创立新理论、创建新方法、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的标称: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想象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早就对此有所注意。列宁曾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想象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否认幻想也在最精确的科学中起作用,那是荒谬的。”“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在最基本的一般观念(一般“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爱因斯坦更进一步地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史发明,许多假说的起源和建立就是,通过想象而来的。伽里略和牛顿,凭借想象,才揭示了力学惯性定律的。牛顿还通过想象法,阐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相似文献   

6.
论思维和想象——精神活动何以把握人的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中州学刊》2003,(2):150-152
人类精神活动有思维与想象两种基本方式 ,构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并生产精神产品 ,人类精神活动就表现为这两种基本方式交互作用的过程。认真反思和自觉协调这两种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 ,是我们克服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吴怀仁 《江淮论坛》2011,(5):164-169
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小说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主要突出人与自然的齐同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亲和态度,强调人的本质还原、自然的返魅、生命的归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凝结了创作主体浓厚的生态亲和意识,剖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突出了鲜明的生态保护回归主题,多角度塑造了具有自然人性和生态人格的新形象,深思了人类回归自然家园、实现自我救赎梦想的诸多可能。文章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自然回归想象从文化渊源、土地回归想象、家园回归想象和童年回归想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宝贵的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而且 ,人类创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每时每刻又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无不打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烙印。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 ,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科学精神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 ,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 ,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 ,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它有三个特点 :…  相似文献   

9.
科学和信仰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在地具有统一性.科学是对已知世界的把握,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信仰是对未知世界的把握,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科学和信仰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始终保持两种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张力,拆除人为的藩篱,使科学和信仰在相互借鉴、彼此补充中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总结了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这已为历史所证明。在今天,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我们才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是科学理论创新的典范.他的科研思维方法令世人关注,对于渴望创新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更是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爱因斯坦从不迷信所谓常识的东西,而主张将其重新审核.正是这样,他突破了牛顿定律的局限,借助于演绎方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相对论;他做到了左右脑并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在几何学和代数的极其严密的演绎体系的启发下,开拓了他的时空观.他强调思维的作用、想象力与演绎推导的作用.他的科研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创新必须从思维创新开始,思维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特别是重视逻辑的演绎推理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素养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生物科学素养必然成为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从生物学教学的角度深入地思考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六种方式.倡导探究教学;贯穿生命科学史的教学;改革生物实验教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倡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思维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讨论灵感思维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及作用 ,特别提到在侦查活动中的艺术运用 ,从而启发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4.
戴昇 《北方论丛》2022,(1):165-170
在科学巨擘们看来,自然科学探索与人文社会研究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双方在研究目标、研究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上皆存在共鸣。人文与科学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人们通向真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有共同的研究前提,它需要学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功力与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双方的研究方法也多有暗合之处,假设想象、总结归纳、构造概念或体系等方法都广泛适用于科学探索与人文研究之中。而科学与人文的研究成果都有着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并存、经得起时间考验、表达简练等特征。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应该在做好本职研究的同时,加强沟通互联,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5.
杨彬 《北方论丛》2000,1(4):1-5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终结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转折和质的飞跃,为社会主义在最终意义上成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虚拟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维空间是人类思维自己所编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类小宇宙。传统的思维空间主要是概念性的逻辑空间,它为人类思维的想象力、抽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翱翔的场所。有别于传统的“概念之网”, 现时代的虚拟思维则是数字化的构成与表达,由01所形成的“数字之网”,不但具有新颖的表达方式与构建方式,而且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外化,是人类思维空间的又一次升华与飞跃。在此,虚拟思维不仅仅是人类的思维中介,而且生成了一个全新的、感性的客观世界。换言之,当代数字化时代的根本内核便是人类思维小宇宙的一次“大爆炸”与“感性化”。  相似文献   

17.
刘刚 《兰州学刊》2008,(Z1):9-10
斯捷平以科学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类型的变化为基础,提出了科学进化的三阶段:经典科学、非经典科学、后非经典科学;对应科学的各个进化阶段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科学合理性:经典科学合理性、非经典科学合理性与后非经典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虚拟空间是被技术实现了的人的想象空间,虚拟生活是主体想象创造并控制的生活。虚拟生活也激发主体的想象。在虚拟空间中,开放、多元、自由、宽容、共享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开放与共享,意味着主体可以相互启迪着想象;多元与宽容,意味着主体可以启动创造的意念,自由地想象。虚拟空间排除了现代科学理性和市场逻辑对自由想象的挤压,有效地抵制想象的齐一化、单向化。虚拟空间想象的发展还有利于反抗现代文明对主体创造生活的压抑。由此,虚拟生活中主体想象的发展又有了本体论与人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汉字造字法中的隐喻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用比喻、借代、象征、婉曲等隐喻性思维模式将“世界图式”与物质符号融为一体的文字,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世界,是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心灵化再现。  相似文献   

20.
西方之想象与中国之神思,异名而同实,均指形象思维。西方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至菲洛斯特拉托斯方为之一变,从否定趋向肯定。借英国经验派之力,浪漫主义在反抗欧陆理性主义时,着力标举想象。其后,荦荦大者有二:一是维柯《新科学》;二是鲍姆嘉通的《美学》。在神思论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有三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即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和叶燮的《原诗》。想象与神思,异轨同奔,虽有契合之处,但分歧也比比皆是。推究起来,则是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实际上可归原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