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史实探索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发现赛珍珠希冀“译有所为”,既以译文促进文明交流,也以译文针砭时弊。在翻译中,赛珍珠“译者中心”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水浒的版本选择和文本操控;(2)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3)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立场选择。赛译水浒是赛珍珠结合需要、能力和翻译环境对翻译行为不断适应/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素质为指标,对赛译本《水浒传》进行了评析。赛珍珠具有良好的译者素质,赛译《水浒传》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成功转换。赛译《水浒传》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可称《水浒传》译本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该书安排了许多生动、曲折情节。其结构基本完整,同时又富有变化,于无形中折射出深厚的文化背景。本文就赛珍珠和沙博理在小说语篇风格翻译上进行比读,从古文文风、章回小说特色,以及文化传真三方面评论赛译和沙译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期找出两位译者翻译《水浒传》的得与失,并探讨其内在原因。从两译本语篇风格来看,赛珍珠在翻译当中遵循异化的策略,而沙博理更多采取了归化的翻译,在归化的过程中又适时地照顾原文。  相似文献   

4.
All Men Are Brothers 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唯一译作,也是《水浒传》的首个英文全译本,历来因其对源语语言与文化特质的尊重和尽可能保留而遭受非议。而大部分批评者不是断章取义地横加指责,就是站在强调目的语文化及其价值观立场上,忽视了相异文化间的开放性和可融合性。考虑到赛珍珠希望忠实再现汉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初衷,并将其译本与其他两个重要译本加以比较,我们可以肯定,赛珍珠的翻译实践反映了她向西方展现和阐释真实的东方的努力,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价值。诚如尼采所言,翻译是一种征服。而这种征服应是双向的、互相的,而非单向的支配与控制。在当前的后殖民语境下,《水浒传》赛珍珠译本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鉴于翻译所涉及的原著文本的特殊文化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之间展开明显的力量悬殊的较量,赛珍珠作为一名来自西方阵营的译者对西方文化进行自觉反叛的勇气与卓识,值得我们肯定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的模拟、含混、杂合现象,探讨了赛译水浒的文化意义。译本中的动态的双重模拟所达到的杂合状态不可避免地具有含混特质,这也正是赛译遭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然而赛译本的文化意义正体现在这含混的杂合之中。赛译水浒在模拟、含混、杂合中建立的第三空间承载了文化交流的重负。  相似文献   

6.
古典名著《水浒传》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图式。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化图式移入策略、文化图式置换策略以及文化图式补偿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图式比较完整地展示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7.
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美国作家赛珍珠通过把<水浒传>译成英语将其介绍到西方,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如果把赛译<水浒传>放到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中进行审视,我们就会发现,赛译<水浒传>在人物形象的再现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原文的语言风格大大改变;人物形象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和变形;对原作中英雄人物的歧视等.对于这样一部体现出后殖民主义色彩的译作,我们应该进行修订或重译,以把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介绍给世界.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选择翻译《水浒传》而非其他中国小说,虽有时代背景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她本人对《水浒传》题材和语言风格的钟爱,以及作品本身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从译者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和《水浒传》英译的时代背景出发,对赛珍珠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以及书名翻译等方面的主体性进行了考证,指出她这种以"他者"边缘文化挑战"自我"中心文化的主观努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极高的解构主义价值和跨文化对话意义。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本着忠实反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对《水浒传》的篇章、句子、词语等三个层面都采用了纪实翻译的策略。赛译本反映出赛珍珠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保持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性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研究要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来研究翻译。利用此理论,分析赛珍珠本人、美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可以解释其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继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翻译《水浒传》之后,1994-2002年间,由登特·杨父子(Johnand Alex Dent—Young)合译的5卷本英译《水浒传》陆续出版。文章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从译者的价值取向、翻译策略和文化习语转换3个层面对这一新译本进行了考察,认为后殖民语境下的登译《水浒传》体现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阅读期待的主动迎合,反映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在翻译策略上表现为典型的改写和透明翻译。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英译本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赛珍珠的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Outlaws of Marsh.本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的风格转换及文化移植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以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要根据翻译要求布局谋篇,根据功能选择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的语文化背景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Claudy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分类及阐释,分析了翻译中强制性显性、选择性显性、语用显性和翻译固有显性的含义和特点。以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双语简介为研究文本,对旅游文本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特别是显性翻译进行分门别类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文本翻译主要为显性翻译,翻译过程中各种显化手段同时使用,以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旅游文本显性翻译的根源在于其目的、原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的差别,以及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如今,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定义已经涵盖了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新闻翻译中,分别对几组新闻的英汉互译进行考察,试图探究影响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读者期待视野、赞助人、传统价值观、翻译目的、传播媒介和市场因素等均对新闻翻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了新闻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翻译目的论提出文化翻译的概念,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目的论强调了译者、文本功能及功能转移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赛珍珠与沙博理、登特杨、杰克逊的《水浒传》译文作多元横向对比,分析赛译平衡和谐的特点,并追根溯源,探究该风格形成的哲学基础。赛珍珠对工整对称句式的追求来源于她对事物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即对规范与准则的钟爱,具体可追溯到中国法儒传统中"法"的概念对她的影响,"法"在儒家思想中更多地表现为"礼"。  相似文献   

18.
从副文本和超文本的特点出发,将超文本视角作为翻译伦理研究的新视角,重新考虑翻译活动参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探讨网络环境中的翻译伦理,在已有翻译伦理观的基础上探索具有时代意义的伦理观。描绘了翻译参与元素的关系网,提出应遵守对网络环境本身的超文本空间负责的"时空"伦理观,翻译参与者应当共同维护在网络翻译过程中新形成的自由与限制,最终使翻译有益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规范具有指导性和社会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反映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和相互期待.翻译和翻译活动受各种价值、规范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制约.翻译研究既要关注文本内在的问题,又要研究文本以外的问题;既要研究某个独立的文本,又要研究元文本和超文本.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思想交流与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译除了具有对文字的意义进行转换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移植和阐释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外翻译名家的诗歌翻译案例来讨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把握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尺度。异化翻译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尽其可能地向目的语文本再现了源语文本的异质因素,从而忠实反映了源语文本的内容。但是,由于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要确保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异化翻译也需要注意尺度,不能使"异化"超出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