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原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跨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过度诠释”既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下,本文从诠释学自身的悖论出发,追根溯源,发掘其深层含义,分析引出“过度诠释”是诠释学悖论的产物,试图更加合理地阐释和把握“过度诠释”.  相似文献   

3.
诠释循环是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翻译研究范式嬗变的重要因素。圣经诠释学的"语词-文本"循环专注于文本内部分析,导致了文本中心论的狭隘。方法论诠释学的"文本-历史语境"循环试图通过主观重建客观历史情境,却造成了作者中心论下译者的隐身。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历史主体"循环强调诠释者的主体张力,却将翻译研究引向译者中心论的误区。在克服恶性循环的反思中,赫施确立了诠释循环的起点,建立起辩证整体论思想。辩证整体论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对于促进诠释的良性循环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科的本文诠释理论在确认诠释的不确定性的同时,反对一些批评家过度强调诠释者的权力。为说明诠释的限度问题,艾科提出,在“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本文意图”。正是本文的意图为诠释划界设限,使我们能够将某些诠释斥为“过度诠释”而排除于合理诠释的范围之外。本文试图通过对艾科所提出的符号理论的分析,说明“本文意图”在其符号学中的理论依据,并指出其局限。  相似文献   

5.
泛泛而论,“过度诠释”之说是有其道理的,但从《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来看,无论是艾柯立论的方式还是具体论证过程都有着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主要在于:将生活本文诠释、科学本文诠释与文学本文诠释混为一谈,从而抹杀了在文学解读过程中不可能撇开其第一阶段———文学欣赏阶段的丰富多采的感受、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结果这一根本特点,从而也就忽视了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的“过度诠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限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这两种维度。但对于其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诗歌翻译美学方面虽有涉及,却鲜有系统论及者。本论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哲学诠释学的框架内,从翻译译者化的维度探讨斯奈德寒山诗的过度诠释。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与语言学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翻译理论研究从最初关注文本意义的翻译,到关注作者意图的传递,再到关注意义与意图产生与传递的过程,经历了语言学从符号学、交际学、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对翻译研究以启示,翻译理论研究各流派、各阶段之间的继承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规迹可以引导未来研究的方向,对现代翻译学科的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严复焦虑心态下的翻译误读为例,分析严译文本中误读的三种情形:对原著书名的改译、对原著的思想内容或观点的改译、对事例的改译。并借用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剖析这种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认为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加上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同时还诠释了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对阅读、理解翻译作品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视角入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意图性与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理解意图按功能处理难词词义、依据意图忠诚地处理译文细节和考虑译文环境功能对等地再现意图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理论与方法支持的回顾,以及审美接受实践过程中对于"过度诠释"的不可避免,可以得出"过度诠释"在整个中国古典审美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过度诠释"超出了社会与时代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这种"过度诠释"本身就会给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带来压迫与损害,让我们对于审美接受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可以容忍"过度诠释"的存在,但还是应该有意识的控制审美接受过程中诠释的过度,以确保我们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12.
评析《围城》翻译中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诠释是文学作品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围城》小说翻译中 ,使用了较多的文化诠释 ,在完整把握原语语言形式的同时 ,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确保原作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文化诠释是本小说“异化”翻译成为可能 ,也起到了填补译文读者认知文化图式缺省、调整译文读者认知文化图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实质上就是语言和文化的移植,离开语言和文化,翻译便无从谈起。对于翻译的有效性问题之探讨,也只能建立在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鉴于此,笔者从语言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翻译的有效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实质上就是语言和文化的移植,离开语言和文化,翻译便无从谈起。对于翻译的有效性问题之探讨,也只能建立在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鉴于此,笔者从语言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翻译的有效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6.
并列还是从属: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批评重在评论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美与丑,意在向世人推介佳作,抑制庸作泛滥,其性质是一项理论活动.翻译质量评估是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并考量译文与原文之间在宏观与微观等层面的信度与效度,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进行主客观方面的价值与效果的判断,属于实证性研究,重在对原文与译作之间的分析和对比,以寻求两者之间信度与效度的最大关联.翻译批评与翻译质量评估在研究内容与标准、方法与手段、目的与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差异,厘定两者的研究地位对译学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荷马史诗是西方翻译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通过拉丁文献和翻译文本得以传遍世界。文章对荷马史诗中西翻译史作一综合性比较研究,旨在探索其在文本化之后翻译所呈现的特点,以期突出荷马史诗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翻译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Sarcevic所提出的“译者在交际过程中起积极参与者的作用”这一论断,可以分析出法律翻译的目的是“作出能够通过保证一致的解释和适用而保留单一法律唯一性的文本”。原语文本功能决定法律翻译的策略、法律翻译是法律机制中的交际行为、译文应传达原文的法律意图、译者在法律翻译交际活动中扮演着积极参与的角色等语用原则在法律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明确区分了西方诠释学的三种诠释目的,即追求原意、追求比原作者更好地理解以及隐微与显白相区分的诠释目的,而中国诠释传统中也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和"微言大义"这样的诠释理路与之相对应。但中国诠释传统中的诠释路向与西方诠释学的相应诠释目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西方诠释学中的诠释目的是对文本意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而中国诠释传统则除了这一点之外,其根本目的在维护某一固定教义,在此种固定教义之下来诠解经典,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中尚不存在独立的一般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信息传播的途径,尤其在文化全球化业已开始的今天。翻译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的双向传播模式,这就要求译者读者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反应相同或相似。以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英译本为评价对象,可探讨典籍翻译传播应考虑与借鉴的方面有:文化原始性与理解顺畅性的融合;诠释文化难点,通达晓畅,固守气格;简练紧凑,变换文字,意义处理得当。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质异化”的痕迹,但我们要珍视源出语文化内涵,以平等的对话处理译语与受语所传递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