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小说《青春之歌》的主角,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青年中,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青春之歌》到底感动过共和国的多少青年,恐怕难以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外孙女芹芹带男友到家里做客,正巧她父母都不在,她把男友介绍给我后便去做饭了。平时家里没有人,我感到很寂寞,今天有客人来就特别高兴,话也多了。我和那个男孩说起芹芹小时候如何淘气,我又是如何调教的。芹芹听到我揭她的短,从厨房里冲出来,很生气地说道:"您胡说什么呀?我是奶奶带大的!"芹芹觉得很没面子,我也后悔自己多嘴,埋怨自己为什么揭孩子的短呢?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三年六月九日今天,船到了上海。我回到家中,大女儿翠云带着自豪的口气,很高兴地告诉我说:“爸爸,我又得到一份奖状!”我问她:“你得到这个奖状,心里有什么感想,今后有什么打算?”她很坦然地说:“我感到很光荣,而且很幸福。我今后一定不骄不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我说:“这光荣和幸福从何而来,怎么得到的,你知道吗?”她说:“这还不是听老师话,上课很好地听老师讲,下  相似文献   

4.
《龚自珍全集》(上海中华书局版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九辑所收为龚氏的编年诗,共录《破戒草》《破戒草之余》及集外未刻诗等计二百八十八首,原系王佩诤先生校录,为至今为止收集最完备的。但此辑所录各诗,自《春日有怀山中桃花园有寄》以下,共五十七首,其编年颇多可疑。当日编集者未曾详考,遂有明显可知其误者亦未能订正。其中除《哭洞庭叶青原昶》、《饮少宰王定九丈宅》二首近年已见专文指出并予纠正外,就笔者所考,尚有五首(三题)编年明显有误,即《太常仙蝶歌》《秋夜听俞秋圃弹琵琶》及《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三首)》。兹申述理由,订正如下,并以就正海内高明。(一)《太常仙蝶歌》旧系于道光七年(丁亥),误。应改系于道光二年之后,三年之前。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纯色天空     
1 我最初遇见顾小陌的时候,天空是一片纯净的婴儿蓝.他正抱把吉他,闭着眼睛,无比投入地唱歌.我不知道为什么停下了脚步,是因为他长而卷翘的睫毛,还是因为他翕动的好看的嘴唇?总之,我就那么自然地在他身边坐了下来.他唱得太专注了,眼睛始终紧闭.我呆呆看着他,以至于歌里唱着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懂.  相似文献   

6.
女儿是个宝,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少不了关心爱护及批评指责。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一是大家意见往往不统一。星期六晚上,当爸爸的说:“今晚可以多玩一会儿,反正明天不上课。”当妈妈的没听到,串门回来一看九点多了,于是大声训斥:“这么晚了还不睡,好习惯就是养不成,欠打!”孩子一听记往爷爷奶奶屋里  相似文献   

7.
外界事物有侵蚀孩子的一面,也有促使孩子长大的机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家长只有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局内人,才有说话的声音和分量。在教育的发言权上,家长唯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7岁的女儿回家,嘴里念念有词,用稚嫩的声音在唱一首怪里怪气的歌。我留心听了听,歌词不是小孩子的内容,便问:"宝贝,你唱的是什么啊?"  相似文献   

8.
正我最近很担心女儿的婚姻,她今年28岁,结婚两年多,可是他们小夫妻俩天天吵架。我知道女儿脾气不好,不会做家务,只会打游戏。为这事,我没少教育她。但令我生气的是,这次女婿把电脑砸了,两人吵得很凶。我看不过去,劝女婿两句,他还反过来和我吵,说我没教育好女儿。其实,女儿小的时候很乖巧,成绩也不错。可是考上大学后,不知道为什么就迷上了打游戏。我每次去学校看她,帮她把换洗的衣被拿回来,她都不怎么搭理我。她上班后,回到家还继续打游戏,  相似文献   

9.
清代作家钱泳所著《履园丛话》中云:“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其实,这首《明日歌》不是钱泳本家前辈钱鹤滩所作,而是明代学士文嘉的作品。《四库全书》本  相似文献   

10.
在俊才云蒸的唐代文苑中,中唐诗人李益是一颗熣灿闪烁的明星,他以绝句名家,以边塞诗见长,在唐代颇享盛名。据《旧唐书》卷137<李益传>云:李益“长为歌诗……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胡应麟评唐人七绝以李益为盛唐以下第一人,认为“可与太白,龙标竞爽”(见》诗薮》卷六)。可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做得很不够。益诗流传至今尚存一百六十余首,向来无人笺注;其身世经历,长期以来,论之者亦往往谬误相沿.社科院文研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一口气读完刘岳华的散文诗集《维纳斯星座》,我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式的振奋与陶醉,我竟一下子恢复了对诗的信心.毕竟,不是每一首诗都是矫情的,不是每一个诗人都在诗的大门之外徘徊,刘岳华不就是一个真诚的歌者吗?从生命之河中汩汩淌出的歌永远不会枯竭,它永远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因为它真.  相似文献   

12.
《词综》卷二十二“宋词”录赵旭《曲入冥》词,其词曰:“握管泪盈眸,欲写还休。人间情是阿谁留?千丈游丝不落地,风外悠悠。烟雨晚山稠,人在西楼。几行候雁下汀洲。一个思乡寒夜客,万种离愁。”又见《历代诗馀》卷二十六。另《村丛书》本《遗山乐府》卷下(共三卷)录元好问《浪淘沙》词曰:“诗句入冥搜,欲写还休。人间情是阿谁留?千丈游丝不落地,风外悠悠。烟雨晚山稠,人倚西楼。衡阳归雁满沙头。一种江城寒夜客,一种春愁。”以上两首词,实际上是同一首词,只是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在文字上略有出入而已。《词综》所录赵旭词,其调为《曲入冥》。…  相似文献   

13.
《候人歌》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首原始诗歌,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初》: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故《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完整的诗歌性质,这是很富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4.
为谁当会计?     
我学的头一篇毛主席著作,是《纪念白求恩》。因为认字不多,还是请夜校的老师张尚高给我讲的。听了之后,很受感动。前几年,我担任生产队的会计工作不大安心。工作拖拖拉拉,别人提意见我受不了。记得有一次公布队里的帐目,有个社员建议我把发票贴出来,我一听就发火,大声嚷道:“你要查发票就到我家去查,把发票贴出来丢了谁负责?”我这一  相似文献   

15.
傣族是一个富于诗歌天才的民族。当踏进那风景秀丽的傣族村寨,在那月白风清的夜晚,在竹楼边,在大青树下,你就会听到傣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唱出的悠扬的傣歌。那傣歌的数量之多,简直让人惊奇。三百多年前,有一首傣歌说: 山上的树叶已够密的了, 鱼塘也装不完, 可我的歌比树叶还多; 就是装在大船也要把船压沉, 我的歌, 就是装在田坝也会把田坝淹没成歌海。  相似文献   

16.
<正> 编辑同志: 本人是船山公第十一代裔孙,即贵刊载鹤仙茂才的孙子。今年二月,我问爸爸有没有船山公的书在家里,家父把仅存的《大行实录》拿给我。《大行实录》据《船山公年谱》载为“未见”,而贵刊1985年第2期《王夫之著作目录考》上载为《永历实录》,并注明:“同治《衡阳县志》在此书后注明:‘夫之自题为《大行录》’。”此处漏  相似文献   

17.
最好的礼物     
父亲在一个月前到我这里,告诉我,他就要结婚了。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惊愕、难过,还有一点愤怒。父亲的眼睛里充满了企盼,我知道他想要什么。可我只是很冷漠地甩甩头,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尽管我很想说:“爸爸,不要,不要……” 父亲走时,我没有送他。看着父亲渐渐离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一九一九年二月十六日致钱玄同信(《鲁迅书信集》第19信)中,提到一位“悠悠我思”。周作人著的《知堂回想录》中已说明,“悠悠我思”即陈百年。陈百年,名大斋,百年是他的字。浙江海盐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撰稿者。我们知道,鲁迅是喜欢而且很善于给别人起外号的。但为什么称陈百年为“悠悠我思”.却还值得作些考证。按,“悠悠我思”句出《诗经》,凡四见。《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郑风·子  相似文献   

19.
许辉我不陌生,大学时同一个系同一个班。我知道他未入学前是“安徽三十家青年诗人”之一,但由于黑板报上从不见他的诗歌露面,《安徽文学》又不大常看,所以,也仅是知道而已。忽然有一天要毕业了,走在一块,聊了几句。一块走的还有位很活跃的女同学,说这个  相似文献   

20.
我是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的一个四级钳工,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断断续续总共只念了四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一九四八年春天,便进入当时的中法求新造船厂(现在的求新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我自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又回到自己的母厂。我学哲学起初是不自觉的。一九五二年以前,我虽然一贯爱好读书,但是已记不起有没有看过哲学书,只记得一九五二年在东北时,一天“东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个同志问我:“周宝林你书看过很多,这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我摇摇头,他说:“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读完这篇文章,从此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