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2.
古时,文人非常重视砚,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砚中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被称之为四大名砚,其中有的或为名人所使用,或造型独特,质量上乘,巧夺天工,稀世罕见,为历代文人所乐于收藏,有的已成为砚中之宝,甚至列为国宝。这些宝物有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四宝"砚为首者,正是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清代文人谢曾收藏有一方唐代澄泥砚,"虽至交,不与之见,唯著书时用之"。足见宝爱之  相似文献   

4.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5.
去晋南采访,偶识新绛县博物馆馆长蔺永茂,有幸观赏了他亲手烧制的澄泥砚。 当那一方方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美妙绝伦的精品呈现在我面前时,我便立刻被它们所吸引——这哪里是砚台,分明是一件件艺术珍品!那图案、那线条、那造型令你目不转睛、爱不释手,鳝鱼黄、玫瑰紫、绿豆沙、蟹壳青、鱼肚白、朱砂红,颜色各异;凤凰涅槃、伏羲渡海、平湖秋  相似文献   

6.
绛州木版年画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吴百锁及妻子李华数十年致力于绛州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工作,专业从事绛州木版年画的收集、保护、传承、研究、创作。至今,共收藏古版600余块、老画、老画稿千余幅,  相似文献   

7.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8.
走出国门的绛州鼓乐是山西"非遗"活化的典范。传统艺术的活力往往建立在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相生相伴的基础之上,受所在地历史文化的滋养。在相对封闭的民俗环境中,绛州鼓乐承担着酬神娱人、春祈秋报、驱邪除魔等功能,并参与当地的人生礼仪、商业庆典、文艺表演和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绛州鼓乐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渊源,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在突破中求发展,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端砚收藏     
里辉 《山西老年》2008,(10):30-30
端砚,即端溪砚。古代文人赞曰:"文房四宝砚为首,四大名砚端占魁"。端溪砚产自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端溪水一带。其问世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自它问世以来,便深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民间艺术是特定空间内民众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是独特的乡村地域空间。山西南部的绛州民间花鼓说唱是民间杂技、舞蹈和说唱艺术的综合体,是当地民众节日期间的集体狂欢。古绛州繁盛的民间庙会和节日活动给花鼓说唱提供了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花鼓唱词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题材丰富,如与农时、月份和各种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生产劳动、家庭关系、人生的喜怒哀乐和道德教化等等,呈现出晋南农耕生活的系列画卷。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乡村转型,花鼓说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12.
王之涣,字季陵,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生于绛州,后全家移居太原。后人省略了他的出生地,称其为太原人。王之涣性情豪放,绝句成就突出,名动一时,可惜其诗仅存6首。其中《登鹳雀楼》脍炙人口,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被世人誉为绛州才子。王之涣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聪明好学,由于  相似文献   

13.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以来就流传着的端砚制作始于唐武德的成说并不确切,在《苏轼全集》中见不到这样的论定。相反,苏轼以重金购得东晋王羲之使用过的古凤池紫石砚。清宫内府收藏、乾隆皇帝钟爱并珍玩的东晋王原有的璧水暖砚,实际上也是端砚。从可以认定或者有待认定是端砚的晋代砚品统合观察和考量,端砚最晚在东晋前期就已面世,这比端砚面世于“唐武德之世”的说法提前300年,从而拓展了端砚历史研究的空间。广钦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砚都"——广东省肇庆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旨在研究和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全国各大名砚之间的交流,发挥"中国砚都"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会共收到论文63篇,编印了约有35万余字的《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西、甘肃、山东、江苏、  相似文献   

16.
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当代名家端砚珍品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黎铿大师的“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等砚中珍藏品以100多万高价成功拍卖,一时间成为端砚界的轰动新闻。  相似文献   

17.
尹忠华 《新少年》2023,(5):8-11
<正>松花石砚又称松花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端砚、歙(shè)砚、红丝砚,并称古代四大石质名砚。起源于明朝,清朝时被封为宫廷专用御品。松花石砚是由松花石加工而成的用于研磨墨、书写或绘画的文房用品。2014年,由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8.
始于宋代时期的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合川峡砚曾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中国十大名砚”.然而,这一重庆市级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传承状况堪忧,其保护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并将合川峡砚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合川峡砚“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合川峡砚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残碑断碣是文人治砚的重要材料,黄道周断碑砚即系苏轼墨妙亭诗碑残片雕琢而成.以古代碑刻为砚,是士人崇尚古雅、尚友古人的风尚使然.黄道周以断碑为砚,尚友苏轼,体现的不仅是黄道周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认同,更体现了对其人格和人生志趣的仰慕.黄道周殉难,其断碑砚辗转流传,后来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吟咏.后人珍视黄道周断碑砚,既是因为苏轼的书法、人格,也是因为黄道周“文章气节两不亏”,同样是出于尚友古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