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的一天,在天津市东北角新华书店二 楼,一位女士正在全神贯注地翻看一本名 叫《心里的豁口》的书,她丈夫轻轻走到 她的身边问:“看什么书呢?这么专心?”那位漂亮的女士指着书名对丈夫说:“陈仲舜出书了,一套六本。这是其中一本。”他丈夫说:“他出的书咱可得看看,你等着,我去买一套。”妻子听了,冲着丈夫会心地一笑。当时正在买书的我,把这个镜头看个满眼。在一次聚会中,我将这事讲给陈仲舜教授听。他笑着说:“在天津几百万人口中,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是我,我就很满足了,这…  相似文献   

2.
因为包玉刚     
1973年,美国《财富》杂志称包玉刚为“海上的统治者”。1976年,美国《新闻周刊》称包玉刚为“海上之王”。只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大都不知道,有一个“世界船王”叫包玉刚。知道“船王”包玉刚的,也大都不知道他是宁波帮。同是家乡宁波人,又有谁见过这位“船王”?世界航运风起云涌,包玉刚总是“世界船王”。包玉刚去世后,静静地躺在一个海水汹涌的地方。关于他,墓碑上只有最直白的一行字:包玉刚,生于1918年,卒于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1981年拥有的船队,就超过美国或苏联等国家船队的总吨位。有人问他老是飞来飞去的是不是坐包机?包玉刚说他是…  相似文献   

3.
外公讲故事     
何东青 《老年人》2004,(1):36-36
●过年了,大街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公园里五彩缤纷,游人不绝,我却不想去玩。我另有一个心愿,就是去外公家,听他讲故事。我的外公是个作家,读了许多书,他的脑子就是一间“故事仓库”。他写的文章登在报刊上,还出了书,那些文章中有精彩的故事。他还把自己丰富的经历编成一段一段的小故事,每次给我讲一段,他说那是“人生哲学”。哲学我听不懂,只觉得那故事特有味,幽默生动,有想头,听过之后很难忘记。到了外公家,外公开门见到我,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我把成绩单给外公看,他看到我进步了,十分高兴,连忙告诉外婆和大姨。外公说要给我一个礼物,让我…  相似文献   

4.
P289/L20     
1看到一本淘书之书,那人写道:听人说,"悲伤逆流成河。"本人愚钝,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看一本同名的书又看不懂。所以,……所以他改看《退步集续编》。我觉得他说的好冷,好"黑色XX"。明了  相似文献   

5.
到了香港,和朋友一道去看他的表弟,原本以为聪明,偷偷地把一本精装本《红楼梦》和几本连环画册包装好,想给朋友的表弟一个惊喜。真是打错了算盘,谁知第二天他的表弟见了我一侧哭丧相,象是我欠了他八百大洋似的,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可气的是我那本精美的《红楼梦》和几本连环画册已可怜兮兮地躺在他的废纸篓里,如果曹雪芹他老人家在唯一定也会哭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他听了大笑着说:“你简直是对牛弹琴,他当然不高兴了,他昨天买了赛马,而你送了他书!”我不解地问“书和赛马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朋…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13,(22):41-41
我和同事一起在单位订阅《老年世界》,他家离单位远,平时都是我代替他领取杂志。每次我都得催促他来我这里拿走杂志,他总是倔强地说:“没时间看,就放在你那里吧。”他是一个倔脾气,我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来我家取杂志了,我忍不住埋怨道:“你没有时间就给老伴看嘛!压在我这里实在可惜啊!”他还嫌我数落他,一脸不乐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7.
我与卡罗斯     
“我有一个想法”卡罗斯对我说,“为什么不让我成为你的经纪人?我会让你成为全校最酷、最漂亮、最引人注目的女孩。”“听上去你真像一个吹牛皮的商人。”我说。“这个头衔虽然是贬义,但我的理想的确与之大同小异。我要做化平凡为伟大、化普通为神奇的人。”于是,卡罗斯就成了我的经纪人。我第一次见到卡罗斯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影响我的生活。那天我怀抱一堆书进教室,却不料与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撞了一下。低头一看,竟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晴朗的二月的早晨,我桌上的电话铃响了。“你是马乔里·霍姆斯吗?”话筒里传来一个男人低沉而圆润的嗓音.“你救了我的命,我爱你!”这一定是个古怪的家伙,我想。但我并没挂上电话。作为一个诈家,我素有倾听的习惯。他说他叫乔治·施米勒,是匹兹堡的医生.8个月前他妻子去世了.除夕之夜,他在悲痛欲绝时偶然发现我写的《我想有个伴》一书。“我连夜看完了它”,他说,“你的书让我认识到生命是何等的宝贵!”他是在马里兰州银泉市他儿子家中给我打电话.“我得知你注在华盛顿,又弄清了你婚后的姓名,便开始给你挂电话”,一个…  相似文献   

10.
彭燕郊淘书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24-25
彭燕郊先生,今年应该是八十有六了。在中国的诗坛,说到他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的。如果说有谁不知道,那我就想说,此人和诗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人过八十还能写诗,而且还能写得那么好那么“年轻”,我估计当今诗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用古话说就是“无出其右”了。我这里不想说彭老在诗坛上的影响和成就,而是想说说他的淘书。在说淘书之前,又想学学前人写文章,先来个“破题”。所称“彭老”,不是说他的年纪老,而是对他的一种由衷的尊敬。虽然86岁算不得年轻了,但与彭老接触,怎么看他都显得年轻。初次跟他通电话,我就以为他是一个年轻…  相似文献   

11.
郝炜 《中外书摘》2000,(1):91-95
我最初给这篇小说起的名字叫《老黄在1999》,一个朋友看了后建议我立刻改掉。他的理由是,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1999大劫难”什么的。更主要的是,这个名字有套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之嫌。事实上,那部影片还真与我的小说主人公老黄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12.
袁岳 《现代交际》2005,(12):52-52
2005年4月8日,在前往美国的 西北航空公司的航班上,我坐在头 等舱,但我座位上的电视始终打不 开。差不多30来岁的空姐一脸自然 真诚的表情:“真对不起,让你赶上 了,我去给你重启。”来回几次还是 不行,她一脸负疚:“看来不行了,真 是抱歉。”我说:“算了,反正我也看 书,没什么!”我当时看的书就是 《魅力赢天下》,这位空姐正是一个 靠真诚的魅力获得谅解的例子。而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看《参考消息》。一次,我从上面看到一则消息——当一位大使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成功的秘诀时,安南给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一天,库马西寄宿学校的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对作家王蒙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就一气儿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60年风风雨雨的文学生涯。一个甲子后的这一年,《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在书中写道:“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的未来。”也是在这一年,他再度步人婚姻殿堂,勇敢地享受着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5.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16.
闲话才女     
最近在看一本很好看的书《香奈儿的态度》。香奈儿于上世纪20年代认识毕加索,彼时后者已经开始掀起立体派革命。香奈儿最好的女友米希尔说“我来帮你防备这个男人”。香奈儿说“我只要防备你就行了”。  相似文献   

17.
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看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一些例子,又借给他《三月风》,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相似文献   

18.
彭国梁 《老年人》2009,(10):34-35
认识范良君先生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他和《新创作》杂志的老社长杨里昂老师是很好的朋友,而我也曾经在该杂志供职。我记得有一次他出了本《心系药业》的书,到杂志社来送书给杨老师,恰好我也在。杨老师就跟我介绍,说范先生是省医药公司的老总,喜欢文学。范先生身材魁梧,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我当时就把那本书翻了开来,全是与药业相关的人和事,于是,我便看其《后记》。《后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中途辍学,我也是一名老三届,  相似文献   

19.
18个路人     
《中外书摘》2014,(12):94-95
今天我舅舅向我借书,我给了他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他没去过中国,不妨了解一下。该书是我的教授写的,叫作《101个关于中国的最主要问题》。舅舅拿起书,看到结束语,对其中一个问题纳闷不已:“在中国,为什么一个2岁婴儿被汽车撞倒在地却没人去救助?”他问我这是不是真的。“是。”“怎么可能?” 舅舅瞪大了眼。  相似文献   

20.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