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题材的选择、书写方式、男女形象的塑造探析了毕飞宇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文本特点,可见,由于作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作家书写的女性意识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套纯粹的男权话语模式.作家描述的男女关系模式仍然是不平等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依然是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重要与次要的模式.他的书写显得那么保守和顽固,对女性的压抑、禁锢是他在维护男权中心文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家族小说的性别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族小说创作中,当代作家以现代意识与人道同情表现出对女性命运与妇女解放问题关注的热情,但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传统与性别立场的影响,他们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之中又存在着性别上的隔膜,无论是对女性躯体的描写,男女两性关系模式的建构,叙述者与人物的性别话语,还是在性际关系价值评判中的厚此薄彼,都从不同的侧面流露出作家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都是男性对女性一厢情愿的想象性书写。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性别视角对<列女传>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伯姬进行解读,就不难挖掘出被压抑在文本背后的女性内心经验,有助于我们探索在传统父权文化体系中的"男权话语"主观"想象"女性形象所生成"虚假价值",和通过话语的操作内化为妇女的内心行为规范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李少红是中国女性导演中女性意识较为成熟与自觉的一位.她的<大明宫词>通过武则天、太平公主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历史的解蔽和审美吁求中实现了女性本真精神的创造性还原.电视剧改编是反抗和消解男权叙事的方法之一,但这种依托男性文本的女性制衡策略在有效性与有限性方面同样明显.比如对<雷雨>的改编,在女性意识的极力张扬中仍然潜伏着难以抹除的男权话语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揭示了《简·爱》所回避的男权社会的性别政治和性的权利问题,颠覆男权文化中将女性"他者化"的父权、夫权和神权,但是该文本将性解放、性放纵作为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最后出路,彰显了作者以男性文本为工具施实话语霸权的意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个具代表性文本的细读与比较,可发现两性叙事中,“恶女人”形象酷似的表象下,沉潜着本质不同的性别立场与现代性追求。男性叙事中强烈的启蒙诉求背后,凸现了男性现代性性别立场的犹豫与彷徨。在女性文本中,“恶女人”之“恶”是女性意识的象征,鲜明的主体意识、女性生命意识已成为女性话语的明确追求,这种性别意识的现代性追求在文化层面上承续并丰富了“五四”文学开启的启蒙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提供“相亲交友机会”和“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从栏目设置和剪辑上传递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理念。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舞台影像设置和节目流程的分析,探析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性别关系定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塑造,指出相亲类电视节目在看似女性把握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背后,传递的依旧是对传统“男权中心”观念的妥协和依附。以男性为话语权力中心,对女性的窥看、“筛选”与“刻板印象”塑造,以及女性群体以展示容貌身体来吸引或等候“白马王子”救赎的心态,通过娱乐至上的节目方式传递出来,在包括众多女性在内的收视群体中得以潜移默化,形成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体“陷落”。  相似文献   

10.
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考察麦家小说,可见其叙事话语中体现出较鲜明的男性性别模式,主要表现在:一,塑造男性威权形象,强化男性叙事权威;二,将女性叙事设置为男性主体叙事的补充,使女性叙事边缘化,弱化女性叙事权威;三,用男性叙事解构女性叙事,降低女性叙事的可靠性。另外,麦家小说中女性的叙事声音总是表现出情绪化、非理性、个人性、私密性的特征;而男性叙事声音则更多与宏大叙事相关联,体现出社会性、公共性色彩,并且对与男权社会规范不相符的女性进行批判。通过这种男性中心的叙事策略,麦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多沉稳、理性、智慧、伟岸,而女性形象则基本与之相反,从而或隐或显地传达出麦家男性至上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1.
女性报纸为了突出自己的性别特色,在四个层面试图建构具有女性特质的性别话语:其一,色彩、版式的女性气质;其二,大量的女性人物报道;其三,以女性需求为目标的内容设置;其四,女性视角与女性话语方式。在具体策略上则注重性别化运作,颠覆男女“看”与“被看”的关系,突出女性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用女性专家的声音纠正弱势女性的刻板形象。尽管女性报纸努力建构统一的女性话语体系,但女性主义、男权意识与消费主义的纠结,导致其话语内部仍然存在着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是女性报纸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存在着刻板化的问题,伴随国内传媒与女性研究的日趋成熟,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逐步多元,但荧屏中的女性刻板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一刻板印象体现了在深层次里满足信息受众(男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欲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强化电视剧制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确立女性视角,扶持更多女性编导独立创作,同时在运营上给予多面监测,发挥政府、媒介NGO等相关力量。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的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尽管位列一百单八将,但作者在塑造她们的形象时并没有采取和塑造其他男性英雄一样的立场,而是突出强调她们作为女性的低下、从属地位和作为英雄所必须的男性化特征,是男权意识下的性别书写,体现的是父权意志对女性的压制和否定.  相似文献   

14.
都市女性写作侧重性别视角,立足女性立场,其作品具有浓郁的都市情调、开放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性别意识。都市女性写作是一种与传统写作和主流写作明显不同且颇具先锋、另类色彩的性别写作,这种先锋和另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法则的解构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学生态、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上,特别体现在对性别诗学即女性性别写作理论的积极建构上。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特征最主要体现在“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情色写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强调女性立场,突出性别视角,特别关注当代都市社会中的各种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这使她们的创作必然具有浓厚的性别意识和开阔的性别视野;也由此,都市女性写作实际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与传统写作截然不同的性别写作,呈现出与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化判然有别的、颇具反叛色彩的文学主题、美学特点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女性主义文论是与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文论联系在一起的,是女性主义文论的新发展.它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语境下产生的文学理论.必然带上了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特征.其主要特征在于:1.突出女性的性别差异及其在文学文本和文本解读中的表现,即性别诗学和性别阅读.2.突出性别的符号差异的表现,主张女性话语和母性话语,把女性主义符号化和语言化.3.从女权运动和女性革命转向女性的文化批判,把女性争取政治权力平等的基础放在了女性的社会差别和话语差别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电影新《画皮》中隐藏着男权意识形态话语的痕迹,既塑造了符合男权意识形态的刻板化女性形象,又巧妙地维护了男权秩序的完满.此外,电影在“看与被看”的装置上将女性贬为客体,从而建立起男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多半沦为欲望的代码,跳不出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然而,冯小刚导演近十年创作的多部贺岁片展示了新的女性形象塑造趋势,一方面,影片对以往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构,并弱化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另一方面,影片也着力建构崭新的女性形象,展示了更加多元化的女性社会角色。尽管受到其商业属性的束缚,影片中的女性仍然未能完全逃脱"女人被讲述和被窥看"的模式,也未完全突破传统男权话语,但影片依然展示了女性谋求独立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小说中最著名的几位女性形象具有理性与感性抗争、爱情与婚姻抗争的抗争性特点,以及男权社会控制、本能驱使和贞操观束缚的局限性特点和悲剧性特点。深入剖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深层次社会与心理原因,可以得出结论:哈代塑造的女性形象独具特色,然而受时代所限,哈代的性别观仍然属于命运至上、男权至上的相对消极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20.
哈代:男权神话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男性所创作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哈代以男性的观察视角、男性的叙述模式和男性的话语将四部小说中的女性塑造成企图反抗、有所追求的但具有美德的女性形象,但是仍然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屈于从属地位,体现了男性文学中妇女的理想模式。如果我们说哈代是位戴着面具的男权神话的缔造者,那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哈代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而真正的本质是他通过语言叙述暴力,对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进行歪曲、压抑和扼杀,表现出他自身以及男权社会对这类女性潜在的恐惧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