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理论范式来分析人们的道德行为.正如公共选择理论取消了私人领域的"经济人"和公共领域的"政治人"二元区分一样,我们进一步地把"道德人"和"经济人"看成同一个人.因此可以把人们的道德行为理解为一种物品供给,道德行为这种物品具有正外部性,是一种公共品.正是这种公共品的特征决定了不能依赖自发的秩序来增加伦理道德的有效供给.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伦理规范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起增加道德供给的责任,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要提供正义.  相似文献   

2.
两种经济学范式在人性假设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玲 《兰州学刊》2005,1(1):98-10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问题上两者迥然有异."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基本的假设,这一假设在逻辑上发展成为"经济人假说"并成为西方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石."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假设,这一假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去认识人性及其本质的出发点.本文试图从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并从中得出对发展和完善经济科学有益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08,36(2):76-83
经济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将经济学打造成一门"纯洁的"经验科学,他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摆脱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所必然涉及到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为此,他们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把前者视为他们心目中的"纯洁的"经济学.可是.这样一种"纯洁的"经济学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而它所缺乏的也正是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基础.罗宾斯对"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研究范围的狭窄界定、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基本行为假设、弗里德曼的"假设不相关性"观点,乃至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等等,都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然而,这些努力未能为实证经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始终仍是似是而非的.  相似文献   

4.
民生经济学范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假设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整个"范式体系"对中国现实的诠释能力和指导能力已日益弱化,丧失了"本国实践"这一理论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本文重点分析的是经济学的哲学范式,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理念和中国国情的考察,提出需要用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创立更加注重"民生"的经济学范式,这是"以人为本"哲学理念的回归,它不仅仅是采用了新的词汇、名词或概念,其实际上标志着新旧范武之间的更替和世界观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逻辑起点的“经济人”和“道德人”概念 ,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理想类型 ;“道德人”和“经济人”理论上的疏离不仅带来了理论范式上的歧争 ,更严重的是 ,由此带来的制度安排也有悖于行为主体的真实选择 ;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应在原来假设的基础上各取所长 ,这样才能较真实地反映人类行为的多层面相 ,进而不断优化现实中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国内经济学人的功利性与行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内经济学人之所以如此功利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学的学说特性,最大化学说鼓舞了经济学人的功利行为;二是儒家的文化传统,"知行合一"社会观使得国内经济学践行经济人行为;三是社会的制度环境,制度的疏离导致了犬儒主义的盛行.但是,国内经济学人把这种"经济人"的精明真正用错了地方,因为知识分子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群体,而不应仅仅是像一般的"经济人"那样时刻为个人私利而行动的机会主义者.显然,正是由于学术行为中充盈了功利主义成份,国内经济学人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微不足道,甚至能入"流"的经济学人都很罕见.  相似文献   

7.
宋昭 《理论界》2010,(1):99-100
从理论价值而言,刑事和解既与政治哲学中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主体性理论"等遥相呼应,又和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心理学中的宽恕理论、叙事心理治疗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等有着理论上的密切渊源;既直接涉及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制度的设计,又昭示着刑事法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是一个极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课题。司法实践中,各式各样不规范的刑事和解比比皆是,期待理论的界定、梳理和规制方案。因此,刑事和解研究对于司法制度的实践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将主观价值判断排除在实证经济学之外,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保证其研究科学性的关键.但事实上,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无法实现“价值中立”,它受到方法论判断和利益判断这两种价值判断的影响.新古典范式是西方实证经济学预设的方法论判断,它是统摄西方实证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从学术层面影响着经济学研究.资本利益价值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服务于新古典范式的权威,从社会层面影响着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学方法论史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蕴含的理性主义的三个"硬核",即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只不过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形而上猜想,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对其做直接检验,抛弃它便会导致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辙.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也正在挑战这种以把"牛顿范式"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为基础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模型,在这种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窥见经济学走向"真实世界"的滚滚潮流.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说"认为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并且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努力克服"经济人假说"的缺陷,不同的经济理论范式具有不同的克服路径.新制度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不断的制度设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克服路径在于彻底的制度革命.  相似文献   

11.
熊莉萍 《理论界》2008,(7):40-41
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者在解释个体行为和微观决策时更具说服力,后者在分析历史和探讨社会关系时显得更为深刻和透彻。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的哲学传统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所谓经济学的哲学传统,意指哲学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以及范式革命的影响,表现为空间上的渗透和时间上的绵延。主要内容有:哲学对经济学主要概念、范畴的演变所给予的智力支持;古典经济学范式构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道德哲学的发展的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影响;近现代实证经济学方法与实证哲学方法的关系;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的哲学根据;实证经济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在价值判断、经济理论与道德方面分歧的哲学本质;理性主义方法在古典、新古…  相似文献   

13.
人类理性的内涵本身是丰富的,但随着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中的盛行,目的理性逐渐得到了推崇。同时,为了适应数学模型化分析的需要,目的理性行为又进而被视为"给定"行为目标下的行为选择,从而就转变为工具理性。正是基于"目的导向"的选择规则和基于"主观效用"的行为动机之结合,现代主流经济学发展出了经济人假说。这种经济人将选择的内部一致性和行为的自利最大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又构建了一个不断蚕食其他领域的理性经济人分析框架。不过,理性经济人分析框架却存在严重的缺陷:(1)它是高度抽象的而与现实相脱节的,分析的是一个抽象的物理世界,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人;(2)它刻意回避了规范分析,而把任何人类行为都看成是理性的行为,从而混淆了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瑛 《理论界》2009,(10):89-90
"理性经济人"作为现代经济分析的常用术语,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核心与起点,更是其内在矛盾的根源所在.通过在哲学层面上对其方法论基础的系统回顾与反思,本文得出结论--该假设在实践应用中所产生之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实体性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5.
战湘文 《理论界》2008,(5):111-112
人性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以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在本身的发展中引中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政治学中的人权学说;还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等。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之中,而且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也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讨论社会保障问题。“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基础与它的一些内容是否适用于社会保障呢?本文试图从“经济人”假设角度来具体分析社会保障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丁杨 《理论界》2009,(9):72-74
以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分析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问题,须借鉴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法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利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同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以及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引入"经济人"、"效率"、 "制度"、 "交易成本"等经济学概念,进一步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增加企业运行效率,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控制企业交易成本,规范司法运行实践,提高国家干预的法治性,从而达到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同时对这种假设做了批判与重新界定,使经济理论对人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的人,同时也对制度如何更好地安排从而更符合理性人的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里主要是针对经济市场上的主体而言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场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这种对人性前提的有效拓展使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认为,在知识市场上,知识人也是“经济人”。知识人的谋利性会导致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知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会加剧这种不均衡程度。目前,我国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问题已十分严重,对其有效治理已变成一项既艰巨又迫切的系统工程;关键对策是体制创新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二者在现实社会生态中不应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应是共生、共时与生态互补的关系。经济人与道德人既可以是个体的存在,也可以是整体的存在。企业就是作为整体或实体存在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实然经济人与应然道德人的双重角色,企业的双重社会角色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担当是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无"和"空"既表现为一种思维范式,又实现为一种终极存在,它们分别表征了现代西方非理性哲学和东方禅宗智慧的基本形象.本文从"思维范式"和"终极存在"两个象限分别论证了"无"和"空"在本质维度上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指出,"无"和"空"的根本差别因缘于各自深刻悠长的文化传承和个性不同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