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以来日本海权意识不断膨胀,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思想根源。甲午战争同时成为建构近代日本国民国家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形成了面对中国颇具优越意识的"蔑视型"的"甲午史观"。甲午战争从思想观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国人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和改革。甲午战争及其后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干扰和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对当代的中日关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问题之一,日本主张依据国际法"无主之地、先行为主"原则,拥有钓鱼岛主权,实际上日本是通过甲午战争手段获得钓鱼岛。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知道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日本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实现对钓鱼岛所谓"所有权"。通过战争手段获得领土,在国际法上属于非法获得。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真实目的就是一方面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窃取以钓鱼岛为核心的巨大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日、朝关系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特别是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并已经出版过一些有关的论著。或许出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以及对这段历史把握的角度不一,这些论著多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王如绘先生的新著《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一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该著以朝鲜问题为主线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系统全面、观点新颖,值得向读者推荐。概略说来,它有以下特点:1.框架合理,观点自成体系。本书把研究的上限定为18…  相似文献   

4.
1894年7月下旬,日本蓄意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朝鲜人民举起保卫民族独立的旗帜,自发地掀起抗日斗争的热潮。参加斗争人数之多,地域之广,影响之大是空前的。近几年来,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对朝鲜人民抗日斗争的研究尚有待开拓。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开端,一般认为是1895年7月25日,即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的这一天。这在史学界几乎成为定论。但是,我认为这次战争的序幕在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时已经拉开,事实上它是丰岛海战和成欢陆战的前奏。7月23日,日本军队按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的计划,占领朝鲜王宫,劫持国王,发动政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丛书》在国际视野的大背景中诠释近代中日外交关系的鲜明特点,客观评价了李鸿章的功过。明确"七二三"事件是甲午战争的真正开端,江桥抗战则是抗日战争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7.
1894——1895年期间,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在战争前后,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非常活跃,它时而支持日本,时而限制日本,时而宣告中立,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故这一时期英国和日本的关系异常复杂,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对甲午战争期间的英日关系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根据文字记载,从汉代起,中日两国就已经友好来往。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日本急于向外扩张,中日两国爆发了两次大战,这就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为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之前的20多年,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国家。但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的日本,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明治维新第2年,即1869年,日本天皇在其颁布的“御笔信”中,就扬言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就是侵略隔海相望的朝鲜。第二步,…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错综复杂,清朝政府以宗主国自居,应属国朝鲜之邀请,出兵“勘乱”。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并一再制造事端,有意激化中日矛盾,清朝政府既不愿与日本发生战争,又念恋宗主国的虚名,陷入朝鲜问题的纠纷之中不能自拔。朝鲜则生存于中日纷争的夹缝之中,既希望得到中国的庇护,又对日本的威逼无力抗争,日本在展开外交活动的同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待时机完全成熟之后。挑战起了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0.
100年来,人们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优秀成果不仅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唤起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有少数研究呈现出一种为研究而研究的书斋气倾向,从而忘却了甲午战争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特殊意味。例如,甲午战争何以爆发?这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亦是后世之人真正地汲取历史教训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附合乃至满足于公式化的理论模式,因而并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曾有人将陷入过剩生产而困惑的日本纺织资本对朝鲜市场的要求作为战争的重要原因。但事实是产业革命以来日本对朝鲜的棉织品输出仅占日本对外输出的2%,对朝鲜输出的5%以下而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纺织业界向海外膨胀的要求还远未达到策动战争的地步。亦有人将日本企图从朝鲜获得大米和大豆等作为战争的重要原因,李朝为此于1889年发布“防谷令”,禁止谷物输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的远因是朝鲜问题,而李鸿章正是负责该问题的重要官员.本文在于考察李鸿章对于朝鲜问题所采取的立场及政策,并分析中国在朝鲜问题上败于日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晓秋 《中华魂》2014,(14):38-39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与俄国的关系,先后发表了米庆余同志的《沙俄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以下简称米文)、王少普同志的《沙俄与中日甲午战争》(以下简称王文)。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认为沙俄在一定时期支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米文说“沙皇俄国把日本作为工具,暗中赞助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王文说:“从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起,直到日本侵略军在东北辽东半岛登陆,沙俄对日本向朝鲜扩张和出兵持“表示支持”和“纵容态度”。战争爆发后,俄国  相似文献   

14.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十年间的东亚政治风云中,中朝两国围绕着边界与在满朝鲜人的行政管辖权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斗,结果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都不是赢家。本文着重探讨了这场争斗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旨在对近代中朝关系史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与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日本从1894年6月2日决定战争而出兵朝鲜,到7月25日偷袭丰岛实际开战,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寻找挑起战争的借口,妄图掩饰这场战争的本质。先决定战争,然后再寻找开战的借口,这是历史事实的真相。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中日双方围绕中朝宗藩关系的存废问题,展开外交斗争。为了使中朝宗藩关系取得国际合法性,清廷主动让朝鲜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后,又与朝鲜订立双边条约,从而使宗藩关系被纳入条约体系当中。清廷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范式来实行“立约保藩”,导致表面的不平等转化为内在实质上的不平等。由于中国的实力的衰弱,无力反击日本的军事攻击,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彻底放弃中朝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朝鲜问题一直是福泽谕吉关注的焦点之一.甲午战争前,福泽所阐述的朝鲜政略论与日本政府所制定的朝鲜政策大体上不谋而合,认为朝鲜是日本国防上的“防卫线”,且实施朝鲜政略能消除日本国内的矛盾,但其前提是要废除《天津条约》对日本的“束缚”.其朝鲜政略论的实质是,在其具有西方殖民主义特点的文明观的掩盖下,希望以所谓亚洲“文明之先导者”的身份“促进”朝鲜的“文明开化”,并以此来实现日本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界,随着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发觉偏重于行动及结果层面的探讨,显然不足以阐明近代日本何以从“蚕食叶”到“蛇吞象”式侵华的深层原因.毕竟没有民众共识基础的对华政策是难以推行的.近年来国际政治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带来了“观念构建利益从而决定国家政策”的基本认识,该理论渗透到历史学中,促使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认识基础成为史学研究的一股新潮流.《南开学报》2012年第1期“当代西方研究”栏目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为题,组织了四篇专题论文,分别以内藤湖南、胜海舟、北一辉、吉野作造等引领了近代日本思想界潮流的显赫人物为考察对象,以其本人的原出性言论为凭,解析了他们在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九·一八”事变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华认识和政策主张,以及对国民性对华认知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思想源头上深入探寻近代日本对华行动选择的基础性动因.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自1871年以来,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在中日关系的建立和文化交往中,皖人和其他省份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李鸿章与中日建交、驻日使馆里的皖人与日本、皖人与赴日教育考察等内容构成了皖人与日本交往的主线;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以来中日交往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