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戏剧何时形成?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我以为戏曲形成于汉代,在汉代“百戏”中已经出现了戏剧实体。象《东海黄公》、《总会仙倡》这类节目,就是初期的戏剧。谈戏剧形成的问题,先要弄清什么是戏剧。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一断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足之处,下再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方戏剧的明显影响 ,它还与民族戏曲传统有着深刻的审美联系。正是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 ,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 ,而民族话剧的现代化创建 ,则是中国话剧借鉴戏曲传统的民族化创造的最根本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2,23(6):129-131,144
中国早期话剧的创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思潮意义。它与传统戏曲既有形式上的联系 ,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新的戏剧体式是为配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而对西方话剧主动的“拿来”。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和戏剧的表现形式诸方面为五四时期的现代话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观众走进剧场,自然是为了看戏。何谓“戏”?近代学界巨掌王国维先生早先的定义是:“谓台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考原》)。在后来的《宋元戏曲考》中,他又对此作了修正。他认为,“戏剧”至少有这样三类:一类是“古剧”,即“宋金以前杂剧院本”;另一类是“今日流传之古剧”,即他所能见到剧本的古剧(主要指金元杂剧);再一类是“后代之戏剧”,即他所处时代流行的戏剧艺术,亦即当代戏曲。请注意该书中这样一段文字:后代之戏剧,必会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显然,从“谓台歌舞…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7.
话剧与戏曲属于不同的戏剧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规范。近代对话剧艺术规范的认识是伴随着对西方文学性演剧方式的误读及误读成分的消减同时展开的。在比戏剧这一文艺体裁概念更切实、具体的话剧和戏曲的文类层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体式的嬗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现代戏剧变革的取向,也对认识当代的戏剧发展和现代戏曲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10.
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中的地位蒲向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①“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②“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杂剧方面。”③上述说法,从戏曲创作的角度看,确实很公允地对关氏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多年...  相似文献   

11.
王馨蔓 《兰州学刊》2011,(8):145-149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派”带着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认可,站在戏剧与社会变革关系的角度上介入论争,而张厚载带着对戏曲表演的理论总结来强调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改良。在话剧借着时代的思想发展需要和以批驳戏曲为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透过戏剧论争的表面进行解读和审视,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未能充分展开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话剧古已有之曹燕柳“话剧”一词是著名戏剧家洪深先生于1928年首次提出的。话剧本应是“戏剧”,即西方所称的DRAMA,可在当时,以语言和动作技巧表现的戏剧为了和传统的歌舞程式化的戏剧———戏曲相区别,把以说话为主要形式特征的戏剧称之为话剧。从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早期话剧的政治色彩造成了它在戏剧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成就不高。很多剧目和演出团体披着西方戏剧的外衣,却做着传统戏曲的本行,呈现出了“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倾向,话剧语言更是“不文不白”、“不土不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本文以戏剧文体学中对戏剧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的共识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早期话剧语言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呈现出的某些文体倾向以及这种戏剧语言文体风格在整个中国话剧语言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左翼戏剧家对戏曲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索.话剧走向“旧形式”,便成为30年代左翼民众戏剧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6.
戏中有演说是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主要通过情节演说、主题演说和角色演说得以实现。国外戏剧样式的误读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传统中国戏曲文类和戏剧意识本身。从戏中有演说现象可以反窥和证明:新潮演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立的特殊阶段;新潮演剧在戏剧文类抉择上体现出的新旧并举企图并没有实现;现代戏曲和话剧都曾经历过新潮演剧的洗礼,都是中国现代戏剧场域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刘于锋 《学术论坛》2012,35(8):90-94
王国维先生对戏曲概念的辨析以及新的戏曲史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戏曲研究新模式。王国维认为戏曲起源于歌舞,同时确立"戏曲"、"戏剧"、"真戏曲"、"真戏剧"等概念,认为真正的戏曲成于宋元。王国维的戏曲史观,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近30年引发了学者对于戏曲起源、形成与本质等问题的多次反思与探讨。学术论争经历的百年学术递嬗,也是对中国民族戏剧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研究者没有囿于一家之成说,反而走向了多元化和开放性,成为戏曲研究中的百年学案。这也应该是学术史论争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中国古典爱情戏曲创作存在两种不同创作范式———单纯型创作范式与复合型创作范式的问题,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范式从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关系、戏剧结局、剧本主旨等五个方面,着重进行了以析异为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戏曲的民族特征许金榜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和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戏剧,但它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和美学追求。一、在思想内容方面首先,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受新研究方法的启示,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一文中,对文体研究提出如下想法:“我们应该有不少部关于每一种文体之研究的著作”,并举例说:“关于戏曲,至少要有一部《戏剧史》,一部《戏剧概论》,一部《演剧史》,一部《中国舞台之构造与观众》,一部《戏曲及其作者》,一部《传奇的研究》,一部《皮黄戏之沿革与歌者》,一部《昆曲兴衰史》,一部《脸谱及衣饰之变迁》等等。”[1]一个世纪过去,他的设想仍未过时,而当时还未进入他“文体研究”视野的话剧,现已百岁,对照他的设想,我们做了什么?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