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论《证券法》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缺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法》调整的对象是证券市场上各类主体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中既有行政管理关系,又有民事法律关系,因而是行政法和民商法在证券领域的特别法。作为调整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中发生的法律关系《证券法》,法律责任制度失衡,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缺位,对证券违法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情况究追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因而未能很好地实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是以人为本、社会责任本位理念的基本诉求,是今后《证券法》修改的基本价值取向所在,更是《证券法》立法宗旨的应有之义。为此,需要重新审视证券市场的价值定位,注重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增强证券市场公开透明度,建构完备的信息披露机制;坚持市场化的管制进路,完善风险监管机制;完善责任机制,确保证券投资者责权利的统一,加强对证券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证券市场上因虚假陈述导致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有关损害赔偿的界定标准和计算方法是解决违法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关键。我国证券法相关规定阙如,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虽然对这一问题规定却仍存缺陷。本文分析了美国及我国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证券商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范证券商的行为是维护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我国《证券法》强化了对证券商行为的规范及行政责任之规定 ,但弱化了相应的民事责任制度 ,导致法律责任的失衡。建议完善证券商违规的民事责任制度 ,以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对市场信息进行犯罪的问题比较严重,这种犯罪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影响了投资者正确决策,损害了他们的正当利益.本文依据《证券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研究了信息犯罪产生的原因,其分类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治这类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证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适用作了具体规定。应结合证券法的规定对虚假陈述行为进行合理界定,明确责任主体与责任形式,并采取因果关系的推定性和多元化的归责原则,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证券行业违规举牌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切实保护,上市公司也因此常常暴露在被野蛮入侵的风险之下。《证券法》第86条、《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3条、第14条虽然对慢走规则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我国目前关于慢走规则法律责任方面的立法存在缺失,导致该规定形同虚设,违规举牌行为屡禁不止,明确慢走规则的法律责任迫在眉睫。当前,我国立法领域可以借鉴域外国家的相关立法,通过对投资者违规增持的股份在一定期限内限制表决权、对违规者按照违规持有股份的一定比例处以罚款、对目标公司通过诉讼途径获取赔偿予以规范化等措施,进一步明确慢走规则的法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侵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证券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证券法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及其民事责任的规定尚有欠缺。本文借鉴了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对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以及证券内幕交易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在17世纪出现了注册会计师,18世纪形成制度,19世纪成立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美国于19世纪末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作用日益巨大。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借鉴美国经验,也建立起这一制度。西方注册会计师制度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保证证券市场的完整性,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作用重大,可供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由美国金融市场管理局制定而获得美国证监会批准的关于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及其监管通告的内容为基础,阐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颁布后美国证券市场适当性规则的基本原则、证券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应承担的主要适当性义务的内容以及违反适当性义务所可能受到的处罚等美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相关规定的启示以及中国关于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规定,认为中国应该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来规范中国的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系统地完善证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义务的主要内容,完善对违反证券市场适当性义务的监管和处罚的规定,以更好地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法治概念是法治理论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前提.对法治概念性质的不同理解,内在地包含着对法治建设内容的不同规定,甚至内在地规定着法治建设的不同模式.从性质上讲,不能把"法治"概念局限在法律自身范围之内而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法学概念,法治内在地包含着道德价值追求和基本政治原则,甚至包含着对法律的热忱和信仰.法治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而法治建设也就是一个融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2.
刑法谦抑性主要经由日本刑法学理论导入中国,产生于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斗过程中,旨在维护个人自由同时防止刑法异化成为恣意侵害人权的工具,其理论渊源根植于欧陆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理念.刑法谦抑性理念作为刑法的价值观,蕴含着刑法的宽容性、有限性和经济性3个层面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法的起源是法学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本文从分析法的概念和本质以及法与法律的区别入手来探讨法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和论述法的起源.随后指出"法起源于国家"这一认识是对真正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学说的误解和歪曲,是完全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法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社会规范的出现和原始习惯的产生是法产生的标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清末修律之动因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法律变革。此次变革最直接、最深刻的动力不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是来自政治、外交、文化的冲击。此次修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仅在法律制度上,而且在法理念上对传统法都有所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法治指数评估在我国的兴起既是法治发展自身规律性的表现,也是当前推进我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法治指数评估包括体制性、价值性和综合性三种路径,对法治内涵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指标体系;德尔菲法是设置法治指标和权重的常用方法,但有一定局限性。法治指数定量分析能否真正代表本地法治发展水平,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法治指数本土化要求不能照搬法治指数国际化的标准,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法治成长和社会转型的环境。反思法治指数评估理论研究现状,我国未来法治指数评估要充分认识法治指数评估的科学性及其限度,探索建立法治指数本土化模式;要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为标准,在实践中提炼理论,重视法治指数区域化研究,强化法治指数类别化研究,突出法治指数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刑法的有限性是刑法谦抑性的价值蕴含之一。从法律自身的非自洽性,法律与道德的非同一性.以度刑法自身机能的局限性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刑法的有限性。指出刑法的有限性当为刑法谦抑性之基。针对刑法万能的工具主义思想,强调刑法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机制本身就有着不足和有限的一面。正确认识和评价刑法的有限性有助于秉承和维护刑法的谦抑精神,合理地制定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违法的主客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违法同一般违法一样须具有主客体的构成要件。行政违法主体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违法主体之处在于 ,从行政违法行为的主体内部构造来看 ,行政违法的主体不是单一的组织主体 ,而是两个实施违法行为的主体 ,一个是对外的、整体的组织主体 ,一个则是具体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公务人员个体。由此 ,行政违法的主体类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外部主体 ;一类是行政违法的内部主体。行政违法的客体是行政违法行为所侵害或破坏的受行政法所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合法行政关系。行政行为是否侵害了客体 ,具体侵害了什么样的客体 ,是划清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及何种行政违法的界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 ,树立法律权威是进行法治建设的决定性前提。树立法律权威须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以法治权、制约权力 ;二是以法济民 ,实现守法的自觉化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视界是法律价值视界,法律规则视界,法律现实视界的统一体,而当今的法律理论大多是对法律的某一视界的特定研究,由此形成的法律理论不免带有片面性,而一种全面的法律理论是对法律的价值视界,法律规则视界、法律现实视界的综合研究,由此笔者倡导在我国建立一种综合的法律理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经历了重新认识、深化认识和创新认识三个发展阶段。其科学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法的根源本质在坚持中发展创新,法的功能本质由感性走向理性,法的目的本质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