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安乐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涉及到种种道德问题,安乐死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我国儒、道两家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它在我国难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我国儒道代表的传统生死观对死亡价值的肯定和重视,则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安乐死在我国仍未获得合法地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家皆持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死观,既不强求生,亦不逃避死,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并从学理上肯定了有价值的死亡。儒道两家的这种生死态度与安乐死的精神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可以为安乐死的合法性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葬俗,民间关于死的传说、禁忌,儒、释、道关于死亡的观点、教义等宗教、民俗现象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不同宗教、文化对待死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死亡的否定,不屈于死的魔力,从精神上寻求克服和超越死亡的方法;中国人不但相信灵魂存在,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而且还认为灵与生人有着类同的生活方式,同样的需求和恐惧,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相似的秩序。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从人道主义精神及儒家的生死价值观的角度,讨论“安乐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首先对“安乐死”的定义、词汇作一陈述,其次讨论“安乐死”牵涉的人道主义问题,最后引用儒家的经典,证明“安乐死”是符合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每一种类在学理和伦理上的可责难性是不同的。在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绝症病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主动要求对自己实施的安乐死,即主动安乐死和自愿安乐死。界定含义后的安乐死,体现了尊重人性、维护生命尊严的人道主义关怀,在维护病人利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因而不具社会危害性。最后,安乐死的实体立法可通过在刑法中增加新的正当行为条款来实现,程序法规制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立法的形式规范其申请、审查、批准、执行、备案等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儒道生死观进行解读,并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需求,研究其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引导医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启发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科学生命观;提供医学生临终患者照护的哲学认知与实践指导;指导医学生调节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有其异同。应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融合起来。临终关怀才能回避安乐死的伦理难题,真正实现死安乐安然死亡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14,(12):20-21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动物尽管仍在茹毛饮血,但对死亡却有着不输于人类的理解,它们的死亡观让人类震撼。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彝族的死亡观具有特殊的个性,本文从彝族神话、斋祭场歌舞、活送灵、神学与哲学,价值选择等方面论证了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即肯定生与死的统一性,把老而不死看作是人的痛苦与烦恼之源,从而否定死亡的痛苦,并认为人的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的过程,因而在价值现上,遇战斗视死如归,造就其悍勇、顽强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安乐死问题学者多是从哲学、宗教、伦理、医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从民法基本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拟尝试以法益分析的方法从民法学之生命权和人格尊严权角度对安乐死做一初步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择安乐死是自然人的一项天然权利,应给安乐死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3.
死亡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死亡观,大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中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选用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学者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关于安乐死的研究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安乐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在安乐死方面的研究并不具备稳定性,在研究结构、期刊分布以及核心作者等方面分布较零散,研究主题局限于小范围,重复性研究较多.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对死亡,常人倾向于保持沉默,毛泽东却从不忌讳.他从本体论、辩证法的角度和死亡意义的差异性上来理解人的死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和文化危机的出现,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必须深刻地洞悉这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积极因素和意义。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落后腐朽的文化,也有合理性的部分。因此,在确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弘扬的立场、方向、目的进行辨别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