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平金,征战20余年,北方遭受巨大摧残,基层社会结构发生剧变与重组。以《辽金元石刻丛编》为例,其中载录的金元墓志铭展示了北方地区普通家族在宋辽金元政权更迭之下的困境与抉择:一部分科举家族隐没衰败;另一部分传统诗书之家则改变策略,顺应蒙元仕进制度,家族利益得以维护;一部分金朝官宦家族积极配合蒙古,权力平稳过渡;同时,一批非科举晋身的新贵势力拔地而起,迅速成为地方力量掌控者。北方特殊的地理方位、政权之更迭、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等因素促成了这场基层社会大变革。墓志所呈现的家族地位变迁史,展现了蒙古本位下的民族大融合与族群互动、国家制度与基层社会的互相折射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东蒙古是相对西蒙古瓦喇而言的,称鞑靼.主要指游牧在漠南地区的各蒙古部落,地域以今内蒙古版图为主.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各省.其政治中心为蒙古大汗的驻帐地,先随打来孙库登汗迁至辽东,17世纪初稳定在西喇沐沦河流域,后移至土默川的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16世纪末.蒙古各部政治上的主要对手是采取守势的明王朝.与明的关系是时战时和.至17世纪初,随着长期蛰居在白山黑水间女真族的建国(1616年建立后金),这里已成为蒙古(以林丹汗为首〕,后金(以努尔合赤、皇太极为首)和明王朝三方逐鹿争雄的战场.  相似文献   

4.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金元两大政治势力在中原角逐之际,正是武装集团春风得意之时。金宣宗南迁,蒙古军西征后,汉人武装地主更是左右河湖地区政治局势的主要力量。他们或投靠蒙古统治集团,以求建立功业,争作新朝的开国元勋;或依附于金朝统治者,以求拜将封侯,扶救金朝于大厦之将倾;或依违于蒙古、金、宋之间,以求生存和发展。为了增强实力,扩大统治范围,在  相似文献   

6.
周自太王,由泾洛之北"三迁"南至歧山之阳,作国周原而营周城(故址在今麟游县南),其邦族此后始以周为号.其于季历继之,十八年迁治程地而造程都(故址在今武功县北),是为"王季宅程".其子文王四十四年,避饥馑渡渭徙崇,临丰水而居,名曰丰京(故址在今户县).文王季世,命世子发筑新城于镐池侧,武王灭商,遂移都之,是曰镐京.成、康、昭王三世之后,至于穆王,东迁于郑,或曰南郑,或曰西郑.自是而下,虽有懿王十五年西居槐里(今周至、郿县间)之举,而终西周之世,多  相似文献   

7.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代表满洲贵族阶级的利益,继承父亲努尔哈赤的遗志,以其毕生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建立了清王朝政权。清太宗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是他在开国执政的十七年中的重要历史功绩。本文试就他统一漠南蒙古的政策及其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在蒙元时期较早归顺成吉思汗并与蒙古统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蒙古统治者在畏兀儿地区建立机构管理和控制畏兀儿地区.由于西北藩王的叛乱迫使畏兀儿人内迁,畏兀儿亦都护也迁居永昌堡.亦都护谱系的变化反映了元廷政局的变化.由撒连的斤、火赤哈儿之死到帖睦儿补化、太平奴之死,无不反映了元廷局势的变动对亦都护家族的影响.内迁之后,畏兀儿亦都护变成了元廷丧失原来领地的特殊大臣.  相似文献   

9.
屈原《涉江》"辰阳""溆浦"地望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涉江>云:"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后人以为辰阳地望为辰溪辰阳,即今怀化辰溪.这种看法值得斟酌. 屈原涉江是在顷襄王初年秋冬之际,原因是子兰劝王去秦.后怀王客死于秦,遭到国人非议,子兰迁责于屈原,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被迫漂泊于江南之野.  相似文献   

10.
从16世纪初叶伊始的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鞑靼蒙古)以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役属诸番,令其交纳“添巴”,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  相似文献   

11.
元初“以儒治国”思想在金元之际提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 ,在忽必烈时代开始形成 ,其间蒙古统治者的施政方针虽以儒学为主 ,但较为混杂。从元成宗始到仁宗这一时期 ,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正式施行 ,元初“以儒治国”思想趋于成熟化  相似文献   

12.
一代大儒王阳明,史家对其家族流源说法不一,疑义颇存.新近发现的<虞南达溪王氏宗谱>(淮泽堂梓,10集本)和嵊州<东林王氏宗谱>,为王阳明家族流源提供了新的说法:王阳明是王导后裔,其先祖从琅琊徙山阴,由山阴迁剡地平溪,平溪迁东林,东林迁上虞达溪,后迁余姚,且非太原王氏、三槐王氏支系.  相似文献   

13.
在蒙元史的研究领域中,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是个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然而,有关山西汉人世侯方面的问题,迄今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就山西汉人世侯的身世、降附、作战与统治的地区及其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蒙古宗亲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13世纪初,以成吉...  相似文献   

14.
<正> 由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姚奠中教授主持的《元好问全集》搜集整理工作于去年完成,在纪念元好问诞辰八百周年之际正式出版。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号遗山。是我国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也是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以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金元以来,历代评论家对元好问都有很高评价。有的全面评论,有的分体作评。前者有郝经所写“墓志”、《金史·文苑》本传,徐世隆所作“集序”,《四库全书·遗  相似文献   

15.
在现有的各种断代分体文学全集中,<全宋词>的编纂质量是第一流的.但这样一部几百万字的巨编,疏漏、失误也在所难免.文章就其中林淳小传的疏漏及失误予以补正.要点如下:林淳,又字质甫,号定斋,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人,生于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乾道八年进士"之"林淳",别是一人.隆兴元年至孝宗乾道八年(1172)间,曾任潮州潮阳县(今广东汕头市潮阳区)尉.乾道八年,知宁国府泾县(今属安徽).约孝宗淳熙七年(1180)前后,通判泉州(今属福建).约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知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一带).有<定斋诗馀>、<林定斋集>(一名<定斋集>).  相似文献   

16.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17.
一、内迁民和降服民明洪武四年(元宣光二年,137工年),明朝为了隔绝漠南蒙古与漠北蒙古之间的往来,将大批塞外居民迁入内地。是年三月,徙山后民3万5千户于内地,徙沙漠民3万2千户于北平(今北京)。是时,故元溃散军民于宜州、兴州、锦州、川州(今辽宁北票市境)等地屯住。洪武六年为明军征服,安置内地。《明实录》洪武六年条载。“三月丁巳,燕山卫指挥朱杲奏:近领兵以山后宜、兴、锦、川等处搜获故元溃散军民九百余户,请以少壮者隶各卫为军,俾之屯守,老弱隶北平为民。从之。”  相似文献   

18.
元遗山(好问、字裕之,1190—1257)是金元易代之际的北方文雄、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经世致用的思想家。遗山生活在金元之际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金代中后期,王安石的新学、苏轼的蜀学流行于中原地区,佛学的禅学与道教的全真教、正一教等亦颇有声势,形成儒释道三家并存,互相融通的局面,反映出金室统治者在利用学术宗教上较为宽容、开放的  相似文献   

19.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于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新型乐歌 ,其所依托的音乐体系是以先后入主中原的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为主干 ,并吸收、熔铸唐宋燕乐及其他汉民族民间乐曲交汇而成的北曲。北曲的通俗性和民间性 ,决定了与之配合的曲辞的俚俗性和大众化。金元易代之际 ,大批沦入社会底层的市井文人基于感情宣泄的需要 ,染指于此 ,遂使元初散曲呈现出以俗为尚的审美追求 ,并由此施积极影响于元杂剧剧曲代言体抒情体制的确立及其“本色”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赡思是元代后期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居官位并不算高,但敢于触及时弊,抨击贪官,体恤民情,平反冤狱,因此以“色目官吏的杰出者”而载入史册。他还是博学能文的学者,学识宏深,著述丰富,在当时的文坛上出类拔萃。 赡思,字得之,元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县)人。生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其先世为“大食国人”。祖父鲁坤于十三世纪初因蒙古西征而从中亚东迁中国,初居丰州(今陕西府谷县西北一带),元太宗时被任为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遂定居真定。父亲斡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